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自2013年以来惊艳亮相,引发全球IT厂商豪赌。但目前上市的可穿戴设备普遍面临硬件同质化、应用软件匮乏的尴尬境地。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和观望,2014年国内智能穿戴厂商开始加速打造生态圈,希望能尽快弥补产业“短板”。
全球IT业豪赌可穿戴设备未来
作为全球消费电子领域的最新热点,可穿戴设备自2013年以来不断吸引着各界关注的目光。苹果、谷歌、三星等全球知名IT厂商纷纷宣布可穿戴设备发展计划。在近日于美国举行的“2014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可穿戴设备也成为该届展会上炙手可热的耀眼明星。
面对可穿戴设备商机,国内厂商同样不甘落后。2013年6月份,果壳电子发布了国内首款智能手表,掀开国产智能手表上市序幕,随后各种各样的智能穿戴产品争相面世,一时间“乱花渐欲迷人眼”。果壳电子CEO顾晓斌日前透露,截至2013年底果壳智能手表订单量已达30万块,2014年还将推出五六款其他智能穿戴产品。
而在今年的全球消费电子展上,中兴也展出了其智能手表产品,并表示将于今年第一季正式上市;华为相关负责人近日透露,计划在今年2月份推出华为可穿戴设备。随着华为、中兴等产业大鳄的入市,国内可穿戴设备市场竞争将更趋升温。
研究机构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约售出675万台可穿戴设备,2016年将快速增至7350万台;2013年中国可穿戴设备规模为20.3亿元,预计到2016年将成长为拥有169.4亿元规模的巨大市场。
果壳电子首席营销官李涛表示,随着全球一流IT企业争相宣布可穿戴设备计划,智能穿戴时代正在到来,预计2015年产业将迎来真正的井喷期。
可穿戴设备需增加时尚元素
虽然在厂家力推下,各种可穿戴设备正扎堆上市,但许多消费者却并不买账。在大家看来,现在智能手机在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正占据重要地位,而目前上市的一些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与智能手机相比并不具有颠覆性,也因此遭到消费者的冷遇。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