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长孔华威曾试用了一款国产智能手表,但用了两天就不用了,一是外形难看,二是待机时间太短。在他看来,智能手表需要有与智能手机不同的地方。
目前国内虽有多家厂商推出可穿戴设备,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现有可穿戴设备有的是功能过于单一,不具有足够的可扩展性,从而难以打动消费者;另外,硬件同质化严重,而软件作为最能体验产品创新的方面,现在也面临着应用不足的制约。
以智能手表为例。现有智能手表产品所具有的功能,用户的智能手机上都已具有。在这种情形下,许多用户会问,请给我一个戴智能手表的理由?它不过是一个缩小版的智能手机而已。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日前指出,可穿戴设备是未来一个发展方向,但未来五年内可能还无法成为一个大产业。现有可穿戴设备的设计仍然偏技术理念,未来加入更多时尚元素,才能更好地变成大众化产品。
完善“生态圈”亦是当务之急
可穿戴设备目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缺少足够的应用软件支撑,创意不足。据李涛介绍,现在三星、索尼两家厂商的智能手表的应用软件数量不到100个。由于缺少完善的“生态圈”支持,现有可穿戴设备在吸引消费者方面大打折扣。
“智能手机诞生之初,由于照搬PC应用,七年内没有普及。2007年苹果公司用人性化的应用引导了智能手机的繁荣。”李涛表示,智能手表不能照搬手机的应用,两者应有明确的分工。通过功能应用的丰富,给世界一个使用智能手表的理由,是智能手表普及的重要一步。
天天动听CEO黄晓杰认为,发展可穿戴设备,首先在互动体验上需要具有颠覆式应用,其次要尽快完善生态系统,另外在价格上要能够更亲民。
为打造智能手表的“生态圈”,果壳电子日前在上海举办了国内首届智能可穿戴设备开发者大赛,向第三方开发者开放了果壳智能手表的软件开发工具包,使开发者可以利用开放的编程接口,开发出适用于果壳智能手表的应用程序。
“面对规模达百亿元的智能手表市场,果壳电子希望与开发者一起共同拓展智能手表生态圈。”果壳电子CEO顾晓斌表示,智能手表正处于蓝海市场,对抢先进入这一领域的第三方开发者来说,也更容易获得市场先机。
除果壳电子外,全球计算机芯片巨头英特尔日前也启动了全球性的“可穿戴创想挑战赛”。英特尔同样指出,可穿戴设备必须要具有三大特性:紧密的连接、可定制化生态系统、协同工作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融入消费者生活。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