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当年中国联通成立后,打破电信行业垄断开通业务的第一个城市,原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再此展开过激烈的业务和政治交锋,并多次惊动国务院,工信部酝酿中的携号转网政策,天津亦是两个首批试点之一。
在工信部早已明正小灵通死刑,并已经正式发放4G牌照的大背景下,天津联通为何还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发布如此荒谬的公告?
公众并能不理解,为一个个何看似严谨严肃的行业命令,一个个看上去法力无边的通知,到了通信运营商那里,就成了拳头打棉花,无处着力呢?
早在2011年,就应该按照要求“无条件”收回的频率,到了2014年,竟然还在被光明正大使用着。
更为奇葩的是,作为最稀缺的通信资源的,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频谱,竟然没有被拿来发挥应有价值,还在继续为早已经被淘汰的系统,霸占着优质频谱资源。
要知道,小灵通甚至连原来的设备供应商,都早已经转型不干了。
【为了光伟正的理由】
在这个荒谬的现实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行业监管考量?
或许,在2009年,工信部有关小灵通清频的工作要求中的一些方针,泄露了一些天机:
“工信部将积极跟踪1900-1920MHz频段的清频工作,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类侵害用户利益的行为,欢迎广大电信用户及时向电信企业客服热线投诉或向电信用户申诉受理机构申诉和举报。”
既然工信部明确说了到期要“无条件收回”,那么正常理解,应该是到期无论如何都要停止服务;
但是无条件停止服务,显然会引发用户不满和投诉,所以工信部要求运营商禁止出现“各类侵害用户利益的行为”。
但实际上呢?
到了2012年1月份,面对媒体采访,中国联通表示:中国联通尚未接到工信部对于如何处理在网小灵通用户的具体要求,因此联通仍将继续为小灵通用户提供服务。
球,再一次被踢给了工信部——你不要求,我就不干,否则你就给我“不管用户投诉”的尚方宝剑。
用户第一嘛!
多么光伟正的理由!
于是,频率只能继续用着,反正在中国也没几个人在乎,当初义正辞严的政策有没有真正落实。
甚至,在如今的天津,当小灵通的通话“质量受到影响”,通管局还不得不出面继续协调——此时,谁还会2011年早就该清频的事情,以及违法占用继续使用这一事实,到底谁该承担责任的问题。
【文末的追问】
如今,小灵通,这个见证了中国通信行业监管乱象,乃至造成行业乱象和地位下降,基层员工民不聊生的幽灵,将继续见证着这个行业的继续混乱。
明确的法规,得不到严格的执行,行业能不混乱吗?
文末提几个问题,望行业监管者和运营商认真思考:
1,“900万小灵通用户”里,到底还有多少是活跃的?判断的标准和依据是多少,话务量还有多少?有多少是“钉子户”?
2,小灵通的号码,与垃圾短信有多少关系?
3,谁应该为清频工作不到位负责?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