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汉字遇到新挑战
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也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的重要载体。在人类语言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印欧文字最终演变成拼音文字,文字形体与语词意义之间失去了直接的联系。唯有汉字在沿着特殊轨道前行发展几千年之后,仍然保留了初始时期的特质,成为以形表意的独特文字。
当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中文遇到了英语、法语等拼音文字所没有的问题——录入。拼音文字能够直接录入,只要把有限的字母设计在键盘上,再对照键盘逐一敲出组成单词的字母即可。而中文的汉字数以十万计,不可能在电脑键盘上为每一个汉字造一个按键,因而需要借助特定的方法才能完成录入。
然而,计算机的出现,给中文输入带来新生。由此,各种中文输入法应运而生。据不完全统计,在30年间,出现了上千种中文编码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马昌仪是最早用电脑替代手写的一批人之一。年近八旬的马老师在回忆起自己当年使用电脑的情况时,对本报记者说道:“我老伴接触电脑比我早,我用电脑完全是迫不得已。”原来,以中国神话为研究对象的马老师,1986年完成了《中国灵魂信仰》一书。写作这本书时,她先落笔在稿纸上,由身为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人文学者、民间文学家的丈夫刘锡诚帮忙录入电脑,打印出来。她在打印稿上修改,丈夫根据她的修改,再在电脑上修改。如此反复数次,十分不方便。正是这本书的写作过程,让马老师下定决心学习电脑输入法。她说:“我是广东人,普通话发音不标准,没法用汉语拼音输入法,结果花了一个月时间练习五笔字型输入法。”“我独立用电脑完成的第一本书是《鼠咬天开》。”多年过去,现在提起,马老师仍记忆得十分清晰。
许多人都记得,在上世纪80至90年代,五笔输入法十分盛行,很多想学习电脑的人先要学会五笔。但由于五笔编码学习起来有难度,且本身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比如字根不符合汉字基本部件与违反笔顺等问题,因此,随着智能拼音输入法的到来,使用五笔输入的人越来越少。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