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端地图工具无法捕捉到具体的用户位置(通过IP的话,用VPN或者代理工具,这个时候的位置和具体位置差别是非常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图的发展。移动端的地图工具已经成为BAT具有战略级的产品,仅是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的用户量都已经破亿,地图的功能仅限制于在交通功能方面吗?太狭隘了些!
地图除了给微信、微米、陌陌等移动社交工具提供“附近的人”的功能外,在手机浏览器、手机视频、手机阅读等产品上面,也提供了较大的支撑作用。初看手机浏览器、手机视频、手机阅读等产品,他们是一款“死”的移动应用,用户无法知道A在看什么电视、无法知道A在看什么书,用户与用户之间只能通过产品形成桥接,如果是浏览器的话,根本不可能,用户之间根本就没有关系网。
而实际上呢,在某手机浏览器里面,打开“品味夜色”,浏览器会显示用户的具体位置,再根据“男生福利”、“女生福利”扫描后按照性别对资源进行分类,其中展示的内容主要有,图片、图文、视频三个介质的内容,从信息量的展现形式上,比之前的纯由用户共享出来的信息量要更丰富也更有趣。
静哥觉得地图在移动端展现的是一种社交的音符,它可以让大多数“死”的移动端产品具有社交特性,所谓移动必社交,移动端产品除了需要具有移动的特性以外,它必须具有社交的特性,能够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桥接,让用户与产品之间形成桥接。地图连接的是如形形色色的地图脉络一样拴着的用户,对于产品自身,能清晰的分辨出用户的地理位置,对于用户来说,则可以知道除自己之外的信息。
图为某音乐APP中,附近的功能中,“附近的人”以及“附近热门”的截图,用户点击“附近”功能后,即可查看到附近的人的歌单,仅看后半部分,和普通的社交工具非常相似,显示附近用户的距离,用户登录的时间,前半部分显示的是用户图像以及用户的歌单。点击后进入到用户的歌单界面,用户可以发现附近用户中的好的音乐,进入以后可以直接试听、下载。并且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对歌单进行评论,那么A用户就可以和B用户形成交流,实质就是最基本的社交。
地图在这里的社交属性体现的淋漓尽致,音乐APP不再单独存在,用户可以与附近的用户通过音乐进行“神交”。甚至说,用户可以利用它来泡“女神”,针对“女神”的歌单,分析“女神”的爱好,与“女神”交流的时候,也多了一个话题,要知道有些用户的歌单是私密不分享的,通过这个功能,与“女神”又拉近了距离。
通过地图来打造社交属性的核心有哪几点呢?
(1)用户ID。用户是分散在全国各地,且年龄、性别、职业、爱好等都不尽相同,用户与用户之间是有断裂层的,用户ID的好处是能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用户通过ID结合地图形成有效的网络,移动端接入地图的产品并不少,但是在组建自己的用户群还是很少的,没有让用户之间通过ID形成桥接,就像新闻客户端一样,用户永远只停留在看新闻层面,并没有深层次的进行交流。在该音乐APP中,其依赖的是PC端的强大用户群体,复制PC端的用户ID到移动端。
(2)有效的交流。光有评论功能没用,怎样让用户与用户之间形成交流,比如是基于音乐兴趣的,用户可以对歌单进行评论,没错,那如何促进用户使用这一功能呢?从大的面上来说,如何促进用户贡献信息呢?
利用它来“约炮”当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但不可能所有的用户都是基于这样的兴趣的,最底层的大量用户,又是如何来促进其交流的呢?
包括百度地图、高德地图在内的SDK都是开放的,移动应用可以借用地图的SDK资源对纯“原生态”的移动APP进行开发,转变成可以由大量用户组成的具有社交属性的APP产品。
音乐、视频、阅读等很多看似“死”的产品,都被地图给催“活”了,在其他移动应用方面,比如游戏领域、生活应用等,利用地图工具,都能增添其社交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