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現在有多火?從筆者最近參與的幾場關於可穿戴設備的論壇來看,現場的“爆滿”以及聽眾的“瘋狂”說明了一切。
2014年各路巨頭殺將出來,似乎預示著可穿戴設備大發展的時機已至,但筆者認為,目前國內可穿戴設備產業發展依然面臨諸多問題和挑戰。在技術發展、產品功能、商業模式、競爭格局尚處在探索和形成過程中時,且不可盲目跟風、炒作概念。
可穿戴設備技術的核心是將無線連接功能嵌入到裝有傳感器的設備中,使得互聯網、物聯網連接起來,實現同后端的交互。在這方面,WiFi、藍牙、NFC和GPS等無線技術雖然為可穿戴設備的連接提供了解決方案,但任何一項單一技術都無法滿足未來連接的多樣性需求,因此存在無線連接方案的集成整合問題,而這又在降低功耗、功能設計以及制作工藝方面增加了難度。
舉個例子,如果用戶想把智能手表中的監測數據通過WiFi上傳至雲端,在小屏、無屏的可穿戴設備上如何便捷、准確地輸入WiFi密碼進行連接呢?要知道,用戶在這種精細化操作上的體驗是極其敏感的,一次糟糕的細節體驗很有可能會使可穿戴設備永久地躺在抽屜裡。
可穿戴設備電池容量一般較小,功耗的再優化與電池容量成為可穿戴設備面臨的又一挑戰。或許對於現在的智能手機用戶來說,隨時充電、每天充電可以接受,但對於可穿戴設備來說,這無疑會給使用者帶來麻煩。
有用戶曾向記者“吐槽”智能手環電池的“不給力”,據他反映,從最初4∼5天一充電到后來一天一充電,幾個月過后徹底充不進電。續航差也成為令許多可穿戴設備使用者頭疼的問題。
移動互聯網時代,強調的是用戶的體驗以及參與感。可穿戴設備一定要跟服務、雲、后台數據分析結合在一起才能有生存之路。根據對用戶的習慣、行為的分析,得出目標群體的需求,從而提供豐富的內容信息以及高質量、精准化、個性化、及時性的服務是關鍵。但這需要從業者構建起可穿戴設備的產業生態系統,這無疑對生產企業尤其是創業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縱觀市場上主流的可穿戴產品,普遍價格不菲。根據市場調研公司尼爾森的報告顯示,大多數人還沒有購買可穿戴設備的主要原因在於價格昂貴。在工藝、功能、設計和研發思路上,可穿戴設備並不像智能手機一樣擁有標准化的零配件和解決方案,而且就目前來說,國內產業鏈還未成熟,因此難以實現大規模商用化從而降低成本。
可穿戴設備從專業領域到消費領域的應用,成為大眾電子消費品,是可穿戴設備的一次“革命”。在可穿戴設備為人們提供了廣闊想象空間的同時,也應引起更多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