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終端設備市場進入到目前的這個階段,能繼續依靠賣設計、賣品牌掙錢的廠商並不算多,蘋果、三星、HTC、微軟(Nokia)、黑莓,以上提到的這些算是為數不多的幾家。其中三星正在努力培植與Intel合作的Tizen項目,其中背后的目的自然是想要擁有對整個設備的控制權。
從瀏覽器的搜索欄到商店內的數字商品,再到與金融機構打通的支付系統,消費者希望這個變得更簡單,同樣廠商們也都希望通過它將之前的投入變現。不得不說因為內容市場的裙帶關系所帶來的二次消費已經成了買賣上游資源、買賣人工成本,買賣營銷手段外的主要利益增長點。
可見,內容市場的重要性在智能終端領域越來越被投資者們所認可,一個公平的、開放的、易用的平台是所有消費者的願景,人們希望它像內閣政府一樣由民主選舉來制定人們想要的的規則。但實際中的情況是蘋果與谷歌正在控制著“內容”在世界范圍內的分發,當然中國要除外。
對比之下,蘋果暫時是體驗相對較好地那一家,但這也是因為喬老爺子的影響力還在,大量的曝光機會時刻引導者人們的關注點。而說到谷歌的好,對於國人們來說它已經完全被閹割的服務和第三方廠商的參差不齊所湮沒了,並且微軟掌握的大量專利也是它進一步擴大的瓶頸之一。
至於微軟與黑莓兩家,前者憑借巨人肩膀的理論顯然更容易獲得成功,手機、平板、電腦、雲端四個平台的布局能夠在多方面多角度去影響消費者的購買行為。黑莓與亞馬遜的合作目前還僅僅限於應用市場層面,但我個人很希望黑莓能被后者收購,並由它來提供配套的內容服務。
國內的阿裡巴巴,YunOS的項目得到了國家的支持,但不知道這是否會影響到它在國際領域的推廣。其內置應用和服務的運營模式符合目前國內消費者的習慣不假,但能不能在國際舞台走得更遠,依舊是個未知數。但即便做好了,可能也就是下一個谷歌,又講面臨碎片化的問題。
從YunOS我們看到了:在零基礎的情況下想要跨入這個領域在目前幾乎是不可能,對於網絡服務提供商的積累,對於內容分發渠道的培植,這些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條件。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大企業對於互聯網入口和流量的渴望, 而網絡流量所帶來的利益便是提升用戶體驗的動力。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