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手機圈兒可謂是非不斷,在一輪輪的價格戰之后,手機廠商間又大打口水仗。前有“錘子”手機嗆聲魅族,后有魅族與小米吵得不可開交。國慶前,小米雷軍與華為余承東已就手機銷售及質量展開一輪針鋒相對的較量,而國慶期間,酷派也加入此口水戰,酷派移動互聯網及電商總裁祝芳浩更是在微博中暗指國產電商手機喜歡發動口水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魅族科技創始人黃章與阿裡巴巴YunOS事業部總經理“阿裡元寶”就魅族Flyme與阿裡雲YunOS 3.0系統體驗度又打起口水仗。國產手機就產品質量、銷售數據的“激戰”已是常態,手機廠商間持續不斷的抵牾,既來源於智能手機整體走勢放緩下競爭壓力的驅使,也表明互聯網營銷如今已經成為廠商們推廣自己新品的重要方式。不過僅僅打打“口水仗”不能解決問題,加大技術研發,精耕內容服務,軟硬件一體化發展才能走上良性競爭之路。
國產廠商微博掐架論戰手機
手機圈從來不缺“熱鬧”,最近國產手機廠商的戰場似乎轉移到了微博的“口水戰”上。這邊與王自如的恩怨風波還未徹底平息,錘子科技創始人羅永浩馬上又卷入了與魅族黃章的口水戰當中。網絡水軍與質量問題再一次成為他們攻擊彼此的有力武器。羅永浩率先嗆聲:“出來混,遲早都要還的”,並稱售價為1799元的魅族新品MX4的產品是廉價品。這一動作直指魅族雇佣水軍,因為此前魅族MX4在公布1799的售價后,其競爭對手的微博下也緊接著出現了大量的1799回復。魅族科技董事長黃章則針鋒相對在微博稱,和錘子、小米比炒作肯定輸,比產品“秒幾條街”。
就在老羅與黃章的口水戰之前,魅族與小米也因為水軍問題互相指責。實際上,自魅族MX4這款產品開始,魅族與小米的較量變得更加白熱化。魅族MX4售價1799元,小米手機4售價為1999元,魅族祭出性價比的利劍以小米的招數回擊了小米。
這邊還在糾纏不清,另一對冤家華為和小米又全面開戰。此次華為和小米之間的“口水戰”主要由小米手機的做工引發,一位網友發布微博稱小米4為了省成本,沒有對AP芯片和字庫芯片進行點膠處理,而榮耀6就做了這種處理,得出的結論是“小米4做工粗糙,不如榮耀6”。這種說法遭到了包括雷軍在內的數位小米高層的反駁,小米董事長雷軍發布微博質疑稱,“這樣的黑稿,是哪位友商的杰作?”面對雷軍的質疑,華為榮耀的高管隨即作出了回應,稱雷軍是“做賊心虛”。就當小米雷軍與華為余承東就華為榮耀是否對小米4進行抹黑一事進行爭論的時候,魅族又加入戰局。魅族副總裁李楠在微博上表達看法:但凡有更好的產品獲得大家的關注,小米便動用旗下資源進行“暴力公關”。而國產手機大佬酷派的加入讓口水戰愈加升級,酷派移動互聯網及電商總裁祝芳浩在微博中稱酷派不是來“拉偏架”的,但“好歹酷派大神與華為榮耀都自已研發自己生產,大投入”,這顯示酷派似乎又是與華為站在一邊。
國產手機廠商掀“口水仗”意在沖銷量搶市場
各大手機廠商在網上唇槍舌戰,你來我往爭論不休實際上有著深層次的原因。
首先,互聯網營銷為新手機銷售造勢。“金九銀十”為傳統的手機新品高發季,國內各大廠商的新品手機扎堆上市,這個時節競品豐富,選擇眾多,此時在微博開戰無疑會增加曝光量、尤其各位大佬各自的微博關注粉絲都是百萬級甚至千萬級。小米靠營銷起家,魅族今年開始加大營銷力度,錘子也是營銷好手。同時華為、酷派雖然是傳統廠商,但是在做手機的理念上也一直在學習如何利用互聯網營銷打造品牌和締造銷量。現如今互聯網營銷如今已經成為廠商們推廣自己新品的重要要方式,就連過去一向低調的魅族如今在微博上頻繁發聲,轉戰互聯網也成為整個國產手機廠商經營策略轉變的一個很好的縮影。
其次,激烈競爭使然。易觀最新數據顯示,第二季度中國手機市場廠商份額方面,三星佔比15.4%,排名第一﹔小米佔比12.4%,排名第二﹔聯想佔比10.1%,排名第三﹔酷派佔比9.9%﹔華為佔比7.8%﹔蘋果佔比6.3%。從市場份額佔比來看,國產手機在市場佔有率上“咬得很緊”,不僅如此,小米、華為榮耀、酷派大神已經形成了“大小榮”三足鼎立之勢,臨近年底前的第四季度,是產品集中銷售期,也是各個廠商市場的關鍵時期,各大廠商之間的肉搏戰在所難免。
再次,手機行業趨緩的影響。IDC在9月底發布的月度跟蹤報告稱,2014年7月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環比下降14.1%。第三方機構GfK則認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正在從增量時代步入存量替換時代。在中國手機市場尤其是低端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在智能手機目前同質化趨於嚴重,並且價格比較接近的情況下,銷量成為懸在各廠商頭上的一把刀,因此廠商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
國產手機亟待探尋軟硬結合之路
如何吸引用戶的注意,如何在洗牌期避免被市場淘汰,成為了國產手機廠商當前最大的壓力。國產手機從硬件上看,同質化現象十分嚴重,處理器,屏幕、電池、攝像頭像素、價格等幾近雷同。由於強調配置,強調爆款,強調預定,盲目比快,比性價比,很多手機品質方面的問題比如耐用度,比如軟件環境等則被忽視。可以說“跟風”和模仿損傷了國產手機的競爭力,對多數國產智能機廠商來說,高配低價策略漸行漸“堵”,持續的價格戰讓手機廠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在智能硬件同質化,整體創新乏力的大背景下,國產手機廠商與其花費大量精力去打口水仗,不如實實在在地規劃好自己的產品。有些口碑不是通過營銷做出來的。
值得欣喜的是,國產手機廠商也正在加大手機“軟實力”布局,構建軟硬結合造的強大生態系統。小米從軟件入手,通過人性化設計的MIUI培養用戶使用習慣,再引導用戶過渡到具備性價比的手機產品。在此基礎上,小米圍繞手機、電視、可穿戴式設備、智能家居等展開生態布局。華為則從2012年開始就陸續向消費者呈現了從應用商店到目前的華為網盤、Cloud+、Music+等平台性的移動應用產品,並隨著華為手機新系統界面Emotion UI一同發布。如今華為已經決定不再做獨立的應用和互聯網運營,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開放平台的打造上。加大力度扶持開發者,構建成熟的生態圈。據最新數據顯示,華為應用市場日分發量達到3500萬,熱門應用下載量也已破億,千萬級的應用更是數不甚數。
國內廠商選擇效仿蘋果聚焦做大平台放棄獨立發展一個個的產品,是突圍硬件盈利之困的出路之一。但如何利用自身優勢,協調好生態圈中的關系,完善生態圈環境對於國內手機廠商是一個考驗。由此可見,當下國內手機廠商的激烈競爭局面依舊還會維持較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