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之相比,近期河南鄭州導致一名女生死亡的搏強新觀念生活培訓學校收費要高出不少,每月5500元,一般培訓期為半年,共計33000元,且不保証開具發票。記者隨機咨詢了幾家戒網癮學校,一年數萬元的學費“稀鬆平常”,有些還需另交數額不等的雜項費用。
除了費用高昂,無資質教學、辦學的現象也普遍存在。鄭州搏強學校裡導致學生死亡的3名教官並沒有教師資格証。導致一名網癮少年死亡的“南寧起航拯救訓練營”也並沒有在有關部門登記,屬於非法經營。
此外,還有不少機構挂靠於醫院、學校等專業場所,看似名頭響亮,實則身份模糊。一家戒網學校網站上,“國家‘十二五’異常青少年教育研究基地”“問題學生轉變國家重點單位”的名號赫然在列,當記者與工作人員核實這些名頭的由來時,對方卻反復強調學校的網癮轉化率達85%以上。
業內人士指出,合格的網癮治療人員不僅要具備心理醫師的相關資格認証,還要具備了解青少年心理特點、溝通化解其不當使用網絡行為的能力。然而記者發現,不少機構對於從業人員資質含糊其辭,“能夠保証孩子健康成長”是最常聽到的回答。
“戒網”機構亟須“緊箍咒” 整治市場還需重拳出擊
一方面是越來越多青少年深陷網絡,網癮戒治需求應運而生。另一方面,相關醫學法規與標准缺失,其中的空白隻能由各種治療機構、“勵志”學校補位,亂象叢生也就不足為奇。
亂象背后,是許多家長“病急亂投醫”的無奈。在我國,網癮鑒定、治療流程、收費金額沒有統一標准,一定程度上成為治療單位一哄而上、搶奪市場的誘因。專家認為,類似事件的處理不能止步於查處涉事人員,關停違規學校,混亂的“戒網”市場亟須進行有效規范整肅,以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業內人士指出,與高額的收費相比,這些機構辦學成本低廉,租個場地找幾個老師就能“拉起一支隊伍”。監管部門應當提高辦學門檻,出台對開展網癮戒除工作的原則性指導意見,嚴格審核專業學校、專職教師資質。
“無法當做疾病進行醫治,隻能求助於‘戒網癮’學校,一段時間后孩子的逆反心理特別強,一點辦法沒有。”吉林省長春市一位家長說。而在不少家長看來,針對這些“問題”孩子的體罰與打罵“合情合理”,而這也成為用暴力為孩子“糾偏”的重要原因。
“既要糾正家長的錯誤認識,還要對類似機構進行有效規范,同時還應當在醫學方面制定所謂‘網癮’的鑒定治療標准。”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說。而眼下最緊要的就是,對社會上層出不窮的網癮治療機構進行大范圍普查,及時關停違規辦學、違法辦學單位,為“治本”贏得時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