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滾動新聞

微信“三大謠” :致癌 養生 丟小孩

徐靜

2014年12月11日09:18    來源: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微信“三大謠” :致癌 養生 丟小孩

  中大傳設學院微信謠言分析報告稱

  謠言喜用夸大性詞語喚起死亡恐懼

  “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您每天刷牙就是在吸毒!不看則罷,一看冒汗!趕快換吧!”這樣的消息就像網絡版的電線杆男科小廣告充斥微信朋友圈,它們多數都是謠言。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研究團隊推出微信謠言分析報告,結果顯示,這些謠言話題涉及人身傷害、食品安全、疾病養生領域,通過“死亡恐懼”情緒引爆親友傳播。如何分辨這些謠言?其實主要看這些帖子是否為老帖,同時要看消息源是否可靠。

  話題很集中

  人身安全佔比超五成

  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微信等合作推出微信謠言分析第1期,對今年11月3日∼20日期間被微信用戶舉報為“詐騙和虛假信息”最多的255篇公眾號文章進行文本分析。

  中大傳設學院院長張志安介紹,傳設學院與微信團隊碰撞后,發現謠言現象較為嚴重,推出報告,意在利用數據來分析微信謠言的類型特點、傳播特征,並在此基礎上一起協助網民們煉成“火眼金睛”。

  他說,推出報告后,中大還會推出微信謠言識別器等應用產品,網民可通過入口測試微信可信度,網下也要舉辦謠言識別和辨別大會。

  這些謠言文章主題看似廣泛,但都具有一個共同特點:激起人們對身體傷害的恐懼和對死亡的焦慮。具體來說,最多的是人身安全(51%),其次是食品安全(38%)﹔排名第三的是疾病相關類(16%)。出於進化而來的生存本能,這些話題會引發大家的好奇去看個究竟,因此很容易出現高點擊率和高轉發。

  說服公式

  數字化+多圖+恐怖后果=恐懼情緒

  1.猜測數字化

  潛台詞“客觀可靠”

  超過1/4(27%)的謠言都有使用“100%”、“第一”等數字,這些數據看似客觀,實則並無權威出處。用數據這種方式來突出自己的客觀性、准確性,以達到夸大和斷言的目的,如《太可怕了!未來80%的家庭將面臨洗牌,有圖有真相!》《不要再買這個菜了!因為它100%致癌!》《這些普通的東東,卻能讓你增加30年壽命!》等。

  2.附多圖

  潛台詞“有圖有真相”

  這些謠言中,有一個明顯特征是文章裡面圖片的數量很多。統計發現,這些謠言平均每篇文章附帶有3.56張圖片,由於大家相信眼見為實,這些圖片往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

  3.恐怖后果

  潛台詞“寧可信其有”

  編碼顯示這些謠言中有33%包含死亡喚起,比如,“毀容”“有毒”“致癌”“身亡”等相關詞會被經常使用。其中有48%會引起讀者恐慌。面對如此嚴重的后果,人們往往會採用“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保守心理,不敢輕易忽略或否定這樣的消息。

  4.綜合效果

  “死亡恐懼”情緒引爆親友傳播

  通過數字和圖片這類“不容否定的証據”再加上“有毒、致癌”這樣的嚴重后果,非常容易引發大家的“死亡恐懼”情緒。出於進化要求的生存本能,人類會謹慎對待這類信息,哪怕隻有1%的可能性,這些信息同時還會激起人們保護親友的強烈欲望。

  如何快速辨別謠言

  一看是否老帖

  這類謠言具有重復性傳播的特點,一些陳年舊帖隔一段時間就會被不同的人稍加修改再次傳播。比如更換個地點后又在不同的地方上傳播,就像最近熱傳的《惠陽家長注意啊!千萬別給孩子玩這個,一沾上身狂脫皮!》和《家人們注意啊! 這事就發生在山東!千萬別給孩子玩這個,一沾上身狂脫皮!》,文章的內容完全一樣,只是惠陽變山東了。

  二看信息源是否可靠

  信息源的可靠性往往是判斷謠言的重要標准。這些被舉報的謠言,大多來自一些段子手賬號,其一貫的發帖內容都比較水。如近期舉報較多有“每日精彩”、“高品質生活知識”和“成功智慧”。對這些謠言頻次較高的微信公眾號,網友在閱讀其發布的文章時要格外小心。此外,還要看其專業定位是否與消息主題相匹配,一般來說經常發心理雞湯的賬號在醫學問題上就不如醫療專門號來得可靠,當然醫療專門號還要看其是否有權威機構認証。(文、表/ 記者徐靜)

(責編:張歌、趙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