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通信频道>>滚动新闻

2013年十大科技谣言:你中了几箭?【2】

2014年01月02日09:57    来源:果壳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2013年十大科技谣言:你中了几箭?

  【第五:快餐店的冰块比马桶水脏】

  谣言:在北京各地的真功夫、麦当劳、肯德基取回冰块样本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3家快餐店的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沙门氏菌群均符合国家标准,而菌落总数则超标。麦当劳崇文门店冰块菌落总数为12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低于马桶水箱水;真功夫冰块菌落总数为90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8倍,高于马桶水箱水5倍;肯德基食用冰块菌落总数高达200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19倍,高于马桶水箱水12倍。

  真相:马桶水也是自来水,只要是自来水就要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即便马桶水是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其中也是要求有一定余氯,因此细菌也不易生存,当然中水是不对菌落总数作要求的,毕竟它不入口。

  另一方面,马桶如果是刚冲过甚至是反复冲过,然后立即取水,这和自来水并无本质区别。按照SB/T 10017-2008的规定,食用冰的制作原料要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GB5749,也就是说可以用自来水做冰块。菌落总数超标意味着,这些快餐店存在卫生隐患,生产操作可能不够规范,食品卫生状况有待改进。

  实际上,菌落总数在国际上通常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过程的规范控制,很少用来判定食物是否合格。记者自行采样不符合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所以得到的数据未必可靠。同时,国家标准是否能够用于判定前台购买的冰块也值得商榷,也就是存在标准适用性的疑问。

  快餐企业完全有必要借此机会,好好梳理一下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严把卫生质量关,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

  2013年8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发布题为“北京食用冰块风险监测结果公布”的新闻报道。报道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抽检了63份食用冰块样本,结果致病菌总数均合格。

2013年十大科技谣言:你中招了么?

  【第四名:自来水中有避孕药】

  谣言:中国是避孕药消费第一大国,不仅人吃,且发明了水产养殖等新用途。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学者对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23个水源都有,长三角最高。另外,它们作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人体积累,后果难料。

  真相:果壳网专访了这篇论文的原作者,他认为微博内容完全是曲解。论文所研究的是环境雌激素,并不完全由人为导致,更不能作为“水产养殖中使用避孕药”的“证据”。

  水产养殖业使用激素类药物,并无证据表明由中国人发明,论文里对于水体中这类物质的来源引用的参考文献分别来自于日本和英国,并无一字提及“中国人发明”。这三篇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别为1983年、1998年和2003年 ,可见西方国家使用雌激素要早得多。

  雌激素对野生动物确实有危害,但并不等于“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环境中的这类物质含量是很低的,而研究雌激素对动物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中,实验中使用的雌激素浓度是环境水体中的几千几万倍以上,且必须长期持续暴露。

  论文只是在水源水中检出这类物质,且浓度很低,而不是说的自来水。即使是文中报道的水源水中的含量也是很低的,不足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西方发达国家的水源水和自来水中同样能够检出各种环境雌激素,且浓度并不比中国低。

  目前工艺对这类物质还是有很好的处理能力的,最高可以达到90%以上。检测出环境雌激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对人体有害,看环境雌激素的效应强弱和浓度水平。由于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精度大幅提高,原来浓度很低而无法被检测到的物质也能被检测出来,因此“检出”并不一定指环境中这类物质增多,而是意味着检测技术提高了。理论上只要检测手段无限先进,任何存在的物质都能被检测出来。如果提到“未检出”,必须要给出检测方法和检测限,否则是不科学的。

  【第三: 口服胶原原白制品可以美容】

  谣言: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养颜抗衰,总会刻意食用猪手、凤爪、猪皮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更好的方式是吃胶原蛋白粉,来完成对皮肤的营养补充。

  真相:胶原蛋白是一种蛋白质,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的产物中只有氨基酸能参与新蛋白质的合成, 而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注定了它是一种劣质的蛋白质。

  胶原蛋白没有含有全部的“必需氨基酸”。吃下去的蛋白质是无法直接搬运到皮肤中的。

  【第二:黑龙江大豆协会称转基因大豆致癌】

  谣言:黑龙江大豆协会一位负责人引用了年初由中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的数据,称转基因大豆油的消费与一些省份的癌症发生具有关系。此外这位负责人还提到来自于转基因大豆的维生素E“很可能有极大的健康威胁”。

  真相: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被学术界认可的摄入商业化转基因作物导致实验动物或人类肿瘤的报道。我国近年来癌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的重要因素是环境污染、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医疗检测水平的进步。这三者都会造成统计的癌症发病率上升。

  作为对比的是,环境污染治理良好、社会年龄结构更为稳定,医疗水平较高的美国,同时也是种植和食用转基因大豆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从转基因大豆开始推广的1996年到现在,其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没有随着转基因食品的摄入而发生显著变化,个别癌种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可见,食用转基因大豆以及其他转基因食物,对于癌症发病率并没有贡献。

  转基因大豆油中的维生素E,无论从质还是和量上都可以和非转基因大豆油及其他食用油都没有什么区别,因此得出“维生素E若来自于转基因产品,很可能有极大的健康威胁”的结论是不负责任的说法。

  黑龙江省大豆协会是大豆生产、加工、流通、研究等领域人员自愿组成的行业组织,并非专业科研机构。其业务范围内涉及转基因大豆的,只有“宣传国产非转基因大豆的优势,倡议建立非转基因大豆保护区,实施标识认证制度,保护我省非转基因大豆资源,提升非转基因大豆品牌价值及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本身并不包括针对转基因大豆安全性的检测和评价。

  该单位仅凭自己的“感觉”推测,不经求证和评估就向公众发布“转基因大豆与肿瘤高度相关”的报道,是一种极不负责、极具误导性的行为。

  【第一:吃槟榔并不会致癌】

  谣言:据中央电视台二套9月22日报道,专家认为“槟榔致癌”的说法并无科学根据。 报道中,央视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博士生导师章魁华。这位曾是中国大陆唯一应邀参加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所召集的槟榔专题研究会的专家表示,嚼槟榔本身问题不大,咀嚼过程中产生的致癌的亚硝胺只要不和吸烟同时发生,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计的。印度之所以口腔癌发生率高,就是因为嚼槟榔和吸烟同时进行,而槟榔致癌的病例,目前尚未发现。

  真相:“槟榔致癌”的报道对槟榔产业造成巨大影响。随即,电视、平媒和网络上出现了很多试图洗白槟榔的言论,有人甚至声称“槟榔致癌是造谣”。

  事实是,槟榔早在2004年就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就已认定为1级致癌物质(无论是否与烟草同嚼)。

  槟榔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以槟榔碱为代表的生物碱,槟榔碱能刺激神经兴奋,可以产生耐受(越来越不敏感),有明显成瘾、依赖作用和戒断效应。槟榔与癌症有量效关系,即吃的越频繁、持续时间越长,患癌概率越高。嚼槟榔者颊、舌部位癌变的比例明显增加,嚼槟榔的口腔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比不嚼槟榔者平均提前8年左右。

  “1类致癌物”的定级依据是:有充分证据证明可以导致人类癌症;或者人类致癌证据不充分,但动物致癌证据充分,且对人体的作用机制与癌症相关。

  在槟榔流行的印度,商业化生产的槟榔果已被要求贴上明显的警告标签,恰如“吸烟有害健康”。在美国,从1976年开始就严禁各州之间运输槟榔果。在加拿大,槟榔产品直接被禁止销售。

2013年十大科技谣言:你中招了么?

上一页
(责编:张蓓蓓(实习)、赵超)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