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滾動新聞

流量銀行能否成為“網上央行”?

2014年12月11日08:23    來源:飛象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流量銀行能否成為“網上央行”?

  如果問現如今哪個行業最為景氣,那麼大多數人會想到銀行業。的確,商業銀行通過攬儲轉存可實現“錢生錢”,而央行作為貨幣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還可以“自己印錢”。雖然這種看法有失偏頗,但也代表了一種令其它行業羨慕的生存模式。

  對於運營商而言,過去在寡頭壟斷競爭中自成一統的日子已經不復存在,在移動互聯網應用與服務提供商的輪番沖擊下,運營商面臨著傳統業務收入佔比不斷下滑的“內憂”和價值模式被新興競爭對手搶奪替代的“外患”,此時如果運營商也可以像商業銀行一樣“錢生錢”,甚至像央行一樣“自己印錢”,也許是開辟新天地的創舉。在此背景下,中國聯通的流量銀行應運而生。

  流量銀行如何“錢生錢”

  隨著移動互聯網應用和服務對消費者生活的不斷深入及滲透,老百姓們發現,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經越來越離不開手機,衣食住行中處處都有移動互聯網的影子。隨之而來的,是無線數據流量的使用從過去少數先行者、極客們的專美,變成了普羅大眾的普遍需求和剛性需求。有網友稱,在馬斯洛需求層級模型的最底層,應該增加無線數據流量的需求。此語雖是戲謔,卻一針見血地描繪出了無線數據流量作為移動互聯網各類應用和服務承載基礎的重要性。

  但是,以往運營商對於流量業務的定位卻依舊停留在基礎業務層面,即流量(或稱為“無線數據傳輸鏈路”更加貼切)作為消費者的信息載體隻起到了通道的作用,消費者在此之上所創造或實現的價值,與提供通道的運營商的關聯度十分微弱甚至並不相關。由此可見,一方面是消費者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另一方面是附加價值低下的“啞管道”,兩者之間的矛盾和差距形成了一定的價值空間,而彌補兩者之間的差距、實現其橋接就有可能實現價值的轉換,也就給流量銀行“錢生錢”帶來了可能。

  那流量銀行如何才能實現“錢生錢”?

  一是實現移動互聯網用戶的橋接,即運營商的服務作為中間平台,面向移動和網絡應用服務的提供者時,可作為盤活業務、吸引客戶、構建通道的手段﹔面向消費者時,可以作為價值行為交換的激勵。例如,目前中國聯通流量銀行推出“做任務賺流量幣”的活動,消費者通過下載、安裝、運行應用來換取流量幣,而應用提供商則獲得用戶關注、體驗和黏性,各得其所、相得益彰。在此過程中,中國聯通可以向應用提供商銷售流量,通過“流量800”等類似的方式獲得利益,實現從前向收費轉向后向收費。

  二是提升用戶的黏性,即通過流量自主管理、以流量作為互動內容(如流量相互贈送)的方式,在吸引更多消費者使用流量、吸引消費者更多使用流量的同時,增加流量消費的透明度和自主控制度,穩固老客戶,拓展新客戶。

  由此可見,以流量為載體、以流量為互動內容,運營商完全可以設計出不同於傳統前向收費模式的新模式。當然,目前的嘗試只是簡單的初級階段,今后流量銀行甚至可以作為各項業務平台的交易入口,從中又可以創造出更新的價值模式來。

  流量銀行能否“自己印錢”

  免費作為互聯網的主旋律,也一直延續到移動互聯網領域中來。之所以OTT應用與服務能夠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免費或是付出成本相較於通信業務更低,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對於許多應用與服務提供商而言,做出免費的承諾容易,如何從“前向免費、其他方付費”的模式中獲取利益和價值才是難事。在長尾經濟的作用下,提供商們必須盡可能地擴大用戶群體,才有可能從稀薄的單體價值中獲得足夠的利潤總額。我們常說“互聯網世界隻有第一、沒有第二”,也有此因素的影響。

  既然如此,運營商就必須考慮一個問題,既然流量的合理運營有可能實現“錢生錢”,那作為流量提供者的運營商,有沒有可能實現“自己印錢”,即實現流量的“虛擬貨幣化”或甚至“貨幣化”?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成為通貨必須至少滿足兩個條件:一是能夠代表一定價值,二是可流通可交換。流量銀行提供了一個流量可以交互交換的平台,使得流量從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概念,變成了“觸手可及”的交換品,雖然目前功能單一、規則明顯不完善,但至少具備了這方面的雛形。那流量是否能夠代表一定的交換價值呢?

下一頁
(責編:張歌、趙超)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