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運營商都對其流量進行了定價,但這個定價只是流量的價格,而不是流量的價值,流量價值的確定並不是運營商說了算,而且也沒有客觀標准可供參照,這才是流量“虛擬貨幣化”或“貨幣化”的最大障礙。之前中國聯通曾經嘗試過對內容(如多媒體、音樂、文本等)進行定價,但這種積極嘗試最終不了了之,也是因為無法客觀、公正、合理地判定內容價值並設定內容價格。因此,通過積極引入流量銀行的第三方合作伙伴,從虛擬物品的交易著手,逐漸向實體物品領域過渡,是較為切實可行的道路﹔同時,積極推動消費者觀念轉變、培養消費者使用習慣,實現“客戶教育”也是重點和難點。
有人認為,此次中國聯通推出流量銀行的嘗試,是用傳統業務思維的方式運營新的領域和市場。誠然,從目前流量銀行的價值模式來看,還未能完全擺脫舊有的烙印,但是我們也從中看到了運營商在不斷反思、不斷嘗試、尋求突破的決心和行動。流量銀行未來的成功與否,不在於開局,而在於后續跟進,運營商的轉型也不可能依賴類似流量銀行的業務一蹴而就,而在於用更開放的心態和更長遠的目光推動轉型。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