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發燒不再是小米發布會的主旋律,當雷軍都不再談配置和跑分而是大談工藝甚至情懷,你或許會發現,這家進入第四個年頭的手機廠商遠不是你想的那麼簡單。
這是最好的小米 這是最壞的小米
小米手機4當然是這場發布會的主角。在發布會結束之后,筆者見到了這款手機的真機。說這款手機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小米手機毫不為過,在硬件毫無懸念超越了此前三代產品之外,小米4的工藝,的確比前三代有了質的提升。或許前三款小米都隻能討論“高性價比”,那第四款小米則真正是一款可貼上“精品”標簽的產品。
從第一代“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到今天“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從硬件層面來看,小米的進步顯而易見。雷軍似乎從來並不在意自抽嘴巴,他會輕易在下一場發布會上將上一場說的徹底推翻,所以你會發現,除了logo,迄今為止的四款小米手機幾乎沒有傳承的設計。這種“吃了吐”的精神或許會為人所不齒,但從商業的角度而言它讓小米沒有包袱,這可能正是小米走得更快的原因。
但換個角度而言,這又是一個最壞的小米。相比於前三款,小米4並未帶來超越期待的驚喜。在發布會上對配置一帶而過的原因,其實是因為在這方面它不像前三款產品那樣有料。盡管硬件上依然稱得上“全球頂配”,但市場上類似配置的產品已不鮮見﹔至於工藝,不要被發布會上那些花哨的數字和畫面所迷惑,市面上大部分手機都可能講出這樣的故事﹔前期開售的版本不支持4G網絡,更是讓人頗感意外。
發布會上對競爭對手的模仿則令人失望。比如,來自錘子的意外保險服務﹔比如,來自一加的特殊材料定制后蓋……即使考慮到節操盡失的互聯網公司的尺度,這也超出了“調侃”的范疇,而是惡意的抄襲。事實上,小米仍然是新興手機廠商中的領跑者,對於后來者,遠無必要用這樣的方式“趕盡殺絕”。
供應鏈已從短板變成競爭優勢
在這場發布會上,另一個主角是供應鏈。雷軍幾乎是用挑舋的語氣,向那些后來者顯擺自己的出貨能力。
當目前互聯網品牌的手機還在模仿小米三年前的套路,發布、預約、工程版預售、搶購、優先購買碼……這一系列被成為“飢餓營銷”的手段時,小米在供應鏈方面已經走到了前面。雷軍承諾,月底開始售賣的小米4前兩個月要供貨100萬台,到10月份則目標單月供貨150萬台。而解決這一問題,小米其實也沒有特別的訣竅,靠的只是“真金白銀”。以小米目前的出貨量級,它也的確有了在供應商面前牛B的底氣。
在整個行業都面臨供應鏈短缺的問題時,這絕對是最核心的競爭力。是的,你可以說xx品牌的手機工藝更好,xx品牌的手機功能更強,xx品牌的手機性價比更高,但現在,小米可以用之前業內對它的那句質疑來回應了:“沒貨你說個xx”。
不過,雷軍對於后來者的嘲諷,多少有些五十步笑百步的意味。他似乎已經忘了,小米在三年前所面對的困難。2011年8月16號,小米發布了首款產品。除了之前600台工程版的手機面向米粉發售,這款手機的正式發售是兩個月后,出貨量也少的可憐。從這個周期來看,如今即便是產能問題最嚴重的錘子手機,也只是處在和小米一代發布時同樣的境地。而其他一些小米的直接競品,如華為榮耀、中興努比亞、酷派大神、一加等品牌,其實已經做得比當初的小米更好。
從產品品質上來看,這些新興的品牌已經不遜色甚至領先小米,短板隻在於營銷和供應鏈。假以時日,如果努比亞、一加甚至錘子們在這兩方面有所突破,小米的日子未必就能過得那麼舒心。
競爭對手如何去面對這樣一個小米
從上述意義來講,小米並非不可戰勝。小米所謂的鐵人三項,有著很強的可復制性,盡管小米MIUI生態已經形成巨大的領先優勢,但在當前智能手機市場環境下,品牌依賴性並不高,軟件、硬件和服務,在每個方面都仍然有機會。
但對於那些視小米為競爭對手的手機廠商來說,應當“戰略上藐視小米,戰術上重視小米”。隻有意識到小米的強大,並且找准它的軟肋,才有機會獲得成功。
比如,營銷顯然是小米的優勢,甚至可以說是這家廠商的立足之本,在這方面和小米硬碰硬並非明智之舉。在小米發布會之前,多家廠商打出了狙擊小米的口號,在發布會當天有營銷動作。或許,這些廠商對於自己的產品有足夠的自信,但從關注度的現實來看,小米的優勢難以撼動,最終佔據版面頭條的仍然是小米,跳出業內人士的全資,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大多還是了解到小米發布了最新的手機,對於其他品牌在當天發布的產品,認知相當有限,甚至是空白。
事實上,小米4本就不是一款能滿足所有消費者需求的產品。比如,前期發售的聯通版和電信版並不支持4G網絡﹔很多國內用戶青睞的雙卡雙待功能依舊無緣﹔在一些功能配置方面它也並非極致……一些國內品牌的產品已經有差異化的優勢,如何用這些優勢吸引用戶才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立足互聯網銷售的小米,在渠道方面其實也有自己的短板(盡管實際上它也借助線下渠道銷售)。在電商滲透率並不高的區域市場,國內那些渠道扎根足夠深的品牌優勢更大。此外,盡管運營商縮減補貼,但在4G普及階段運營商渠道還是一個出貨的重要途徑,這也是那些和運營商合作緊密的品牌最好的機會。
小米並非不可戰勝,但戰勝小米,或者說在小米效應下獲得生存空間又並不容易。學習小米而不是復制小米,重視小米但又不忌憚小米,或許是國內廠商目前需要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