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剛過,有一個新詞突然在運營商圈子裡熱了起來。這就是“黑卡”。
這個詞出自工信部、公安部、國家工商總局聯合發布的《電話“黑卡”治理專項行動工作方案》。然而,無論是在方案的正文,還是三部委聯合簽署的文件,都沒有明確定義什麼是“黑卡”,於是“黑卡”這個概念就糊裡糊涂地引發了各方熱議,就此開啟“互黑”的口水戰。
【新華社黑了運營商】
最先刊發文章的是新華社,在報道中是這麼寫的:“時至今日,‘黑卡’市場依然火爆,僅中國移動沒有辦理身份實名認証的電話卡用戶數量就近1.3億戶。數以億計未經身份登記的‘黑卡’在社會上流通,其使用者好似披了一件哈利波特的‘透明衣’,逍遙在法律監管之外。”
“黑卡”等同於非實名登記的運營商用戶,這是新華社此篇報道對“黑卡”的理解。而之后工信部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對“黑卡”的定義是:“未進行實名登記而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傳播淫穢色情信息、實施通訊信息詐騙、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移動電話卡(含無線上網卡)”。
正式文件中並無“黑卡”的定義,因此無法明確說新華社和工信部誰的口徑更官方。但工信部是專項行動的發起者之一,是不是可以認為,他的說法更靠譜些?
非實名登記的用戶卡中有多少是被用來從事違法犯罪活動的?上億張黑卡,這個觸目驚心的數字,新華社著實把運營商黑得夠嗆!
不僅是黑卡的定義和數字,新華社報道裡發言的專家還把“黑卡泛濫”的原因歸結於基礎運營商,尤其認為業績考核的壓力和提升收入的誘惑,是運營商不積極推動實名制的動因,運營商被黑得一塌糊涂。
【專項行動方案黑了運營商的實名制工作】
為配合開展專項行動,我仔細學習了工作方案裡,意識到治理工作的重心,就是推進運營商的實名制登記工作。我自然容易理解為:方案的出台就是緣於對運營商目前實名制登記工作的不滿,才進一步明確實名制登記有關工作要求。包括:
(一)關於實名制驗証的技術手段。運營商進行實名制登記的技術要求和手段必須更新,按照工作方案要求,必須一方面要利用專用移動應用程序(APP)、與“全國公民身份証號碼查詢服務中心”聯網比對,來核驗用戶身份信息﹔另一方面必須用二代身份証識別設備核驗用戶本人的居民身份証。
(二)關於實名登記的實施效果。工作方案裡有大量細致的要求,並提出本次整改的要求是:2015年底全部實名登記率達到90%以上。而運營商的實名制是2013年9月1日起推行的,至今僅一年多,實名率已經達到了88.4%,實際新增用戶的實名率早已超過90%,這意味著其實不做“整改”,到時“整改”目標亦可達到。
(三)明確了對非實名卡登記的分工。公安機關明確技術標准,提供必要的技術手段﹔工信部及各地通信管理局督促相關企業落實。存量客戶補登記工作由運營商自行解決。
(四)明確了對“黑卡”的處理手段。運營商要對用戶身份信息進行梳理,發現疑似黑卡做什麼?驗証用戶身份的准確性。公安機關發現涉嫌犯罪的黑卡做什麼?運營商配合提供信息或予以關停。(你有事,你自己解決﹔我有事,你給我解決?)
(五)對黑卡(未進行實名登記而被不法分子利用進行傳播淫穢色情信息、實施通訊信息詐騙、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移動電話卡(含無線上網卡))如何處理,以及對於利用黑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如何打擊?沒說。
【三部委聯合黑了運營商的渠道】
方案的發布和執行,受影響最大的是運營商的各種渠道,其中也包括剛剛誕生的虛擬運營商。因為在文件的分析中,特別強調渠道對實名制工作不積極,因此此次專項行動受影響最大的是渠道。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