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景没拍糊 起码有手机镜头防抖一半功劳【2】

更高级的防抖单靠快门和ISO是不行的
“防抖”自然最早出现于相机上面,一般标准焦距或者广角的镜头由于焦距较短,重量也不大,比如35mm、50mm,快门速度很容易大于1/35s、1/50s,手持加防抖On已经足够应付大多数场景了;不过像200mm以上的镜头,必须保证1/200s的快门速度才能保证画面清晰,然而如果多数场景的进光量不足以满足它就必须要拖长曝光时间,因此无论焦距还是重量都不太适合手持拍摄。
即便手机镜头的焦距不会达到200mm,通常等效于35mm或者更短,但进光量不足的问题还是催生了从单反相机移植“光学防抖”这一技术的趋势。
HTC较早的在2013年就引入了OIS光学防抖
就像变焦分数码与光学一样,“防抖”在智能手机的摄像头上也主要有光学防抖OIS以及电子防抖EIS、和机身传感器防抖;如果按照复杂程度来分,还可以分为两轴、三轴(iPhone 6s Plus、华为Mate 8)、四轴(小米5、6)、五轴(索尼Xperia XZ)……
光学防抖:智能手机领域一般把这叫做“OIS”,通过镜头的浮动透镜来纠正“光轴偏移”。其原理是通过镜头内的陀螺仪侦测到微小的移动,然后将信号传至微处理器,处理器立即计算需要补偿的位移量,然后通过补偿镜片组,根据镜头的抖动方向及位移量加以补偿;从而有效地克服因相机的振动产生的影像模糊。
光学防抖之镜头移动给予负反馈
看不懂也没关系,你只要知道是这样动的就可以了……原理说来简单,你拿着相机朝右偏了,镜组就朝左漂,你拍的就还是原来的地方。
电子防抖:说到电子或者数码,自然就不靠机械来实现了,以谷歌Pixel为例,EIS依靠调整ISP的算法,同时在硬件上依靠IMX378的大感光面积来增加进光量,弥补拿掉OIS后在夜拍时的不足。其中重点则是HDR+,也就是以短曝光快速连拍几张照片融合在一起,可以用来应付夜拍时常见的不平均人造光源。
非要说这两者实际效果有什么区别,可能并没有数码变焦与光学变焦的区别更大,而谷歌也表示不同之处在于EIS更加适合视频拍摄,而OIS则更加适合静态照片。
SmartSensor:OPPO于2016年MWC推出的技术,从原来的Pitch轴和Yaw轴两个方向的抖动补偿,升级为SmartSensor图像芯片防抖技术,实现现Pitch轴、Yaw轴及旋转中心轴Roll轴三个维度的抖动补偿。说到“图像芯片”,这就可以算作一种机身传感器防抖。至于这些轴都是什么,还是不跟你们聊笛卡尔右手了,来请出索大吧。
本文属于原创文章,如若转载,请注明来源:夜景没拍糊 起码有手机镜头防抖一半功劳http://mobile.zol.com.cn/651/6517761.html
纠错与问题建议标签:手机
![]() | ![]() |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