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原本是长期存在的需求,传统的拼车是乘客按照“拼座”自发而来的。拿北京为例,最典型的需求发生在上下班通勤时间,提起“燕郊拼车”这个带有北京特色的现象,很多人都会想起那一个个九位数字的QQ群,或是58同城上那一挂就是半个月的帖子。
然而在城市内部,当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聚集在一起时,创业公司们通过试错洞察到了正确的商机。在上述我们提到的主流的拼车软件,“一对一”拼车的模式似乎成为主流;不过,在51用车和嘀嗒拼车这两家公司创业早期,均是先开始尝试多人拼车的。
所谓多人拼车,一般是由用户在App上发布拼车需求,根据时间段、目的地等要素寻找合乘车辆,每位用户每次出行进行按座收费。李华兵是51用车的CEO,而此前他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创业经历,即创办了哈哈拼车,主打多人拼车模式,按照他的回忆,当时多人拼车的车费约为每个乘客、每个座位5元至15元——更像是移动版的“58同城拼车社区”。在上线半年之后,李华兵的团队放弃了这个策略,开始转向一对一拼车。据了解,嘀嗒拼车也已经放弃了“多人拼车”的版本。
“传统的拼车模式,一接多,等待时长,沟通成本高,路线也难以协调,会很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所以我们开始尝试做减法。”当被问及原因时,嘀嗒拼车的产品副总裁朱敏这样解释。
据了解,在这些主流的拼车软件中,有80%的需求都是进行一对一服务的。有不少乘客表示对“多人拼车”这种方式还是存有一点介意。不过在微微拼车CEO蒲繁强看来,一对一拼车虽然是当前的主流形式,但随着车主的增加,路线问题的解决和使用场景的丰富,多人拼车便成了顺其自然就可以达到的效果。
一对一拼车的应答率到底怎么样?根据嘀嗒拼车等企业透露的数据,上下班时间则称为订单的高发时段,因为拼车主要针对年轻白领人群;但限于北京的交通情况,早上叫车应答率会相对较低。目前,拼车应用的叫车应答率可以达到80%左右,而根据滴滴打车平台公开的数据,其叫车应答率在95%左右。朱敏认为,由于拼车模式下车辆并不是随时待命的状态,应答率很难做到像专车或出租车那么高,因此比较难实现随叫随走的情况。
车主成了香饽饽
私家车主成了各种叫车软件拼抢的资源。对于非专职司机来说,选择拼车类软件门槛相对较低。开车毕竟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车主在上下班的路上能结识形形色色有趣的人,同时实现了分担油费——这对于一部分车主来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不过,拼车软件的火热也提供给了私家车主们更多的选择。记者在多次使用中发现,不少车主的手机上都装了多款拼车软件。由于这些车主和拼车软件公司并没有直接的雇佣关系,因此自然存在了多重选择。“嘀嗒和天天单子多、51给出的费用比较高、微微软件很安静和人性化。”一位私家车主曾这样描述不同拼车应用的使用体验。
车主数量是影响产品使用体验和应答率最关键的因素。根据各家拼车公司给出的数据来看,车主数量均在二三十万左右。但在这二三十万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在三四家拼车软件中进行交换使用的,如何才能真正地把司机端用户留在自家平台上呢?
蒲繁强给出的答案是,建立核心车主以及依靠算法支持为车主推送更顺的拼车线路,这也是目前多家App采用的较为普遍的方式。在这些拼车软件的页面上我们不难发现,会有各种关于车的洗护、保养的优惠活动。此外,还有创业公司会根据活跃车主建立核心车主群,进行线下交流活动的组织。
但车主群体更看重效率,因此路线推送是否贴切才是他们最后留在这个产品上的关键因素。据了解,虽然目前几家拼车企业均采用的是百度地图提供的LBS定位和检索技术,但是在背后算法还是各有不同。
朱敏展示了嘀嗒拼车车主端的页面。除了普通的上下班预约之外,还新增了“附近订单”功能。这个功能会向车主展示两小时之内,附近的用户发出的乘车需求和路线,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出行计划来进行协调。此外,在产品页面上还有时间偏好的设置,车主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选择提醒接单或者不提醒。“如果可以更尊重车主,让车主也可以主动选择路线,这会更好一些。”而这正是此前一位车主的感受。
疯狂补贴不能少
滴滴和快的在专车战场上疯狂烧钱的状况,是所有拼车市场的竞争者都不愿意再次看到的,但不可否认,他们已经进入了烧钱补贴的阶段。除了对于所有乘客首单0.5元的补贴之外,更多的是激励车主的补贴。“嘀嗒现在会对每天前四单进行十元的补贴,其次还会根据绕路程度进行补贴。”车主这样反馈。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