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5岁生日现场,雷军发表激情演讲。
小米5岁生日,媒体、业内聚焦“互联网教父”雷军,想从这本教科书上寻找小米的“破绽”与“补丁”。而大背景是,智能手机行业在飞速增长5年后已出现了天花板。当行业天花板显现时,也许大家才会清醒,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低端手机市场又杀进去几个搅局者。
以“世界工厂”的心态做手机,手机江湖也正是中国制造的一个缩影,“中国人疯狂投入互联网思维,而躲避知识产权的硬仗,这和前十几年国人疯狂加码房地产,而无心为实业升级换代是一样的。”有财经学者指出。
小米的破绽与补丁
4月6日,小米庆祝了5岁生日。两天后的“米粉节”,小米更是把自家这个专属节日玩得跟阿里巴巴“双十一”似的。数据大屏幕显示,当天小米手机销售额超过20亿元,销售手机212万多台。
这个漂亮的数据,让小米可以继续在资本市场上有故事可讲。但关注小米的人却从这串数字中嗅到一丝危机。
“在这个节日,它们(小米)必须铆足了劲往前冲,因为一旦销量呈现下滑,外界唱衰的论调也必然铺天盖地。”TMT观察员王新喜分析。
身为男主角的雷军也许感受最深。6日发表的公开信中,雷军坦承,小米未来面临的五年,注定是最为惨烈的五年。
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至今,智能手机在飞速增长5年后已出现天花板。根据工信部最新数据,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3.89亿部,同比下降8.2%,市场占有率已达到86%。百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5贺岁版》则显示,2012年和2013年,智能机季增速分别为36%和14%,而2014年国内智能手机季均增长率仅为6%。有相关市场调研报告指出,2014年后,用户的换机周期可能高达18个月。
当行业天花板出现时,下一个米粉节还能刷出漂亮的数据来吗?过去四年,小米是站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风口上快速成长起来的。而现在,市场嗅觉敏感的人已经看到了“杀猪刀”。那就是一旦智能机中低端呈现饱和,“人口红利”消失,小米手机销量必然遭遇瓶颈。那么,性价比之外,小米如何寻找新的亮点黏住客户?
“原来的国际国内同行实力在不断增强,新的对手在不断涌入。”雷军的公开信中暴露了他的焦虑。
“你总能体会到雷军那种因为亢奋、焦虑所带来的强迫感。”一位接近雷军的人士透露,在锤子手机发布会结束后的次日凌晨,他接到雷军电话,雷军反复问他:“你觉得锤子会对行业有什么影响?”
小米一位员工称,公司发展太快了,如果哪一个环节慢下来,他们就会给它贴上标签,称之为“瓶颈”;如果这个“瓶颈”是人为造成的,他们会直接告诉他——你成了公司的瓶颈。
“风口上的猪”缺的是积累
米聊“休克”,小米产品圈不断扩大,盒子、路由器、智能电视、相机、插排、体重秤。小米还计划用投资的方式入股100家硬件公司,向其开放品牌和流量,以覆盖多数智能硬件领域,这其中甚至包括了一家无人机生产商。
这条快速的扩张之路弥漫着浓浓的中国味——靠足够高的市场占有率和流量来建筑壁垒,而非输出技术和专利。小米将互联网的打法沿袭到手机的营销,是一种缺乏技术积累但更为轻便灵活的打法,这一套拿到国外未必行得通。
日前,小米在海外市场印度遭遇的麻烦,就来自于与爱立信的专利纠纷。这是小米的短板。财经杂志在《解密小米》一文中一针见血地写到,小米的优势在于抓住了中低端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长,劣势在于扩张过于迅猛,没有用心耕耘核心竞争力。
这个死穴并非小米独有。以联想为例,2011年,谷歌买下摩托罗拉花了125亿美元,2015年,联想买过来只花了区区29亿美元。联想做了一笔超级划算的买卖吗?摩托罗拉CEO Dennis Woodside的博客道出此中奥秘。原来,联想买的只是摩托罗拉的硬件业务,谷歌压根没卖移动技术专利群。而智能手机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业内人士分析称,联想对建立移动技术专利群的忽视,将会成为致命弱点。
雷军曾这样描述他的设想:百度、腾讯、阿里如何赚钱,小米就如何赚钱。中国公司善于做平台,他们习惯于通过市场占有率和流量来扩张,而不是技术和专利,他们总是在自来水管中切一段,有水流过就有收入。
在财经学者吴迪看来,小米的成功靠的不是知识产权,而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虽然有“互联网”的介入,但并不等于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由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来衡量的。互联网思维可以通过整合供应链、整合销售渠道、最大化用户体验等等制造一只只“风口上的猪”,但没有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来做后盾,最终一切都将是一场泡影。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