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進水3秒廢 編輯呼吁別光聚焦全面屏【2】

防水手機一直有,並且在進化
其實談到手機防水技術,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從功能機時代走來的人一定都聽說過三防手機, 它們自成一派,外表肌肉感十足,設計的十分大膽且厚重,一般都是採用橡膠與塑料材質,因為這兩種材質既能夠保証較強的抗磕碰能力又具備良好的密封性,但它們的缺點也十分明顯,就是體積大且厚重,外觀很難符合主流審美的標准。
說起功能機時代的防水手機,可能大家先想起來的是這個樣子
到了智能機時代,隨著大屏幕的普及,手機的外觀設計朝著更簡約流線的造型發展。所以手機廠商也在思考如何設計一款符合主流審美的防水手機。
Moto Defy是第一款將防水作為主要賣點的智能機,后來索尼將防水設計引入到時尚潮流旗艦機型中,並以此作為產品的核心賣點收獲了諸多擁躉。近些年來,擁有防水能力的手機越來越多,幾乎成為了頂級旗艦手機的標配,例如三星S9系列,華為P20 Pro系列,蘋果iPhone X等。它們都解決了一個之前防水手機所存在的痛點,那就是外觀較為臃腫,開孔部位必須要用密封塞堵住才能防水。可以說這是手機防水設計的一次革命性進步。
如今的手機防水設計幾乎不會對外觀產生影響,只是高防水等級成本也會提高
但大家或許會問,既然早期防水手機設計臃腫的問題解決了,那麼為什麼防水設計隻在旗艦機上才用,普通的手機卻不行呢?其實如今的手機設計者在設計產品之初,就會將產品的密封性,抗磕碰能力考慮進去,只是由於成本,產品在各方面的能力進行了妥協。
那麼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手機防水設計會增加成本?我們知道防水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液體進入機器內部導致電路短路,所以設計者需要做的就是將所有可能讓水進去的孔全部堵住,這是早期方案﹔而如今,隨著手機元件加工精度的提高,以及專門針對防水設計的內部元件出現,我們不再需要橡膠塞,而是針對不同部位進行專門的密封處理。
iPhone 7Plus靜音鍵內部的橙色橡膠密封圈
iPhone 8 Plus SIM卡槽頸部的黑色橡膠密封圈
以我之前拆解過的iPhone機型為例,它們具備IP67級別的防塵防水等級,而為了做到這一點,它的按鍵鍵帽,數據接口部位以及SIM卡槽內部都嵌入了一圈橡膠圈,它們的高度比附著的材質更高一些,從而當進入機身的開孔部位時,這高出的部分便可以擠壓在元件與機身開孔之間,將內外隔離,起到防水的作用。而這一圈橡膠並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制造出來,而是需要配合元件上進行精密加工的槽位,以極小的厚度誤差將橡膠圈生產出來。
三星S7耳機接頭表面採用液體硅膠注射成型技術
除了採用橡膠圈密封外,有些廠商還嘗試採用新的材料技術進行密封。例如三星在近兩年的S系列手機上採用液體硅膠注射成型技術將元件“擠壓”在機身上,而非嵌入進機身。
三星S7揚聲器出音孔部位採用了Gore-Tex技術
然而揚聲器出音孔位置是沒辦法像其它開孔那樣直接封死,因為還要讓聲音出去。所以在揚聲器的出音孔防水密封上必須採用新的方案,而三星則是利用Gore-Tex的面料技術,它們生產的薄膜可以將水汽杜絕在薄膜外,而空氣可以自由從機器內外流動,從而不會影響聲音的傳播。
vivo X20手機主板特寫:連接器全被密封泡棉包圍,裸露的電路全部進行了黑色點膠密封
但是將外部開孔堵住就夠了嗎?目前的密封技術會隨著手機使用時間的增長,密封的能力勢必會降低。那麼萬一手機還是進水了怎麼辦?這便涉及到了手機內部電路的防水。目前筆者了解到的手機內部防水方式包含將裸露電路進行點膠,在連接器四周設計包圍密封泡棉,對電路鍍一層納米防水膜,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機進水后內部發生短路的風險。但採用這樣設計的廠商卻不多,國際上蘋果iPhone 6S以后的機型上採用了,國內僅有OPPO與vivo的部分高端機型上採用了。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后者並沒有刻意宣傳產品的防水能力。
由此可見,手機的防水技術還是有很深學問的,並且的確需要廠商投入一些成本進去。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