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卡,原來指的是號稱卡中之王的“黑色信用卡”,那是身份的象征,是佔極少數的頂級有錢的客戶所擁有的特殊服務,而就在這幾天,“黑卡”又有一個新的解釋,那就是電話“黑卡”。
據權威媒體報道,所謂的電話“黑卡”是指未進行實名登記的移動電話卡(含無線上網卡)。不法分子往往利用“黑卡”傳播淫穢色情信息、實施通訊信息詐騙、組織實施恐怖活動等違法犯罪活動。據中國移動提供的數據,截至目前,中國移動仍有近16%的用戶沒有辦理身份實名認証,總量接近1.3億戶,加上其他運營商,黑卡超過1.3億。
於是,犯罪分子利用黑卡敲詐勒索,腐敗官員從事權錢交易,基金經理利用黑卡從事老鼠倉操作,所有的罪惡都與“黑卡”有關,仿佛隻要是沾上了“黑卡”便一定是罪惡的必然。事實果真如此嗎?
黑卡不全黑,或者說當時並不黑
如果非要把“黑卡”定義為未進行實名登記的移動電話卡,那麼,我們應該而且必須清晰一個事實,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只是於2013年9月1日起全面實施的,在此之前,國內並無法律強制要求移動電話用戶必須進行實名登記,也就是說,那時候的非實名登記的電話卡並不黑。
屈指算來,即便從2013年9月1日算起,至今也不過一年半時間不到,滿打滿算也不過一兩個億的新增用戶是必須按照這個規定的來辦理的。我們直到,中國的移動通信事業發展了20年,而移動電話的暴發期是在十年前,至今很多用戶依然在使用老號碼,這部分用戶即便不實名,也並不是“黑卡”,或者不應該定義其為有歧視性的“黑卡”用戶。
一個制度只是在發布了一年多一點之后,而滿足這個制度的用戶數已經達到了總用戶數量的90%,如此的效率不僅僅不是陽奉陰違,而且應該算是不遺余力了。要直到,即便是強力部門主導的一代身份証更換,多年都進展緩慢,最后不得不強制報廢,但至今也並沒徹底完成。
黑卡不是不想實名,而是有實名恐懼症
如果實名制真的好處大大,那不願意把自己的卡進行實名制登記的就是腦子有病,但事實上,很多老百姓都認為,把自己的真實信息到處登記的人才是腦子有病。
按照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電話用戶真實身份信息登記規定》,電信業務經營者為用戶辦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含無線上網卡)等入網手續時,如實登記用戶提供的真實身份信息。但是,在我國,電信業務經營者范圍很廣,並不是僅僅指三家通信運營商,還包括各種各樣的合作渠道,有大型賣場,有連鎖手機店,也有街頭小店、代銷點,未來還有數十家虛擬運營商,如果讓老百姓把自己的信息都毫無保留的登記下去,誰來保証這些信息會被安全的保密呢?
中國在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個人信息保密制度之前,談實名制的問題就太早,也根本不可能得到落實。不要說業態繁雜的通信運營,就是醫院、開發商、甚至工商、稅務,誰敢拍著胸脯保証信息安全?
消除黑卡,運營商實際上是最大受益者
黑卡的泛濫問題出在哪裡呢?於是,專家們又分析出了,根源在運營商,這運營商一方面喊著打擊“黑卡”,一方面卻公開地賣著“黑卡”,“非不能為,實不為也”。
再次,我們不得不又提到倒霉的“北京馬甸郵幣卡”市場,好像每次提到類似事件都會讓這家市場上頭條,但記者們為何不去探究下那些“以雙倍價格出售,月租費5元的電話卡甚至賣到了200元”的卡到底是怎麼回事?
對於電話實名制,運營商是最大受益者,特別是中國移動。實際上,那些頑固不化的非實名制登記的“黑卡”如果能按照有關部門的要求補齊資料,一定會對中國移動的客戶保有及針對性的市場營銷帶來不可低估的價值,等於是幫助中國移動增加用戶轉網的成本,提高客戶的忠誠度,中國移動為啥要陽奉陰違呢?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