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拜年的短信像雪片一樣四處飄洒。據統計,群發問候短信約佔五分之三。
現實生活中,更多的人對群發的年節短信一笑置之,因為它不具有問候的效果。年節發短信的目的是什麼?是表達自己對對方的關心和尊重,是為了增進友誼和加深感情。而問候是具體的、個性化的,接受問候時沒有看到自己的名字,很難體會到問候者的誠意,有一種淡淡地被忽視、被敷衍的感覺。換言之,通過群發問候短信,達不到它應該具備的加深感情的目的。
年節短信不群發而是寫上對方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有個著名的“雞尾酒會效應”:在聲音嘈雜的雞尾酒會中,同樣分貝的音量,人們隻對一個聲音最敏感、聽得最清楚——叫自己的名字。人對自己的名字有天然的熟悉和親切感,人都渴望被尊重,能叫出對方的名字就是對他的一份尊重。當新認識的朋友再次相遇時,如果能准確叫出對方的名字,會引起對方很強的好感,非常容易拉近雙方的距離。
既然名字這麼重要,年節問候短信為何不加上而要群發呢?人們發短信想走捷徑,從短信的內容也可以看出來,比較常見的做法是:挑一條別人(比如老張)發給自己的短信,改改,然后群發,有時甚至還忘了把短信中人家的名字(比如老張)刪掉。為此我專門做過調查,發信人說沒關系,反正問候了,誰會細看?因為我們自己收到后也不大會看轉來轉去的重復內容。的確,人們在年節時會收到很多短信,尤其是除夕那晚,每人平均收到上百條的短信,其中短信內容的重復率大約在七成以上。但收信人會關注是誰發的,有沒有自己的名字。如果有,肯定回復,若沒有,約有三分之二的接收者不回復。短信內容的重復與群發的方式是一致的,共同之處是:知道自己這麼做沒有意義卻還在做,正所謂“己所不欲卻施於人”,忽視了短信接收者的感受。
這麼不重視對方的感受,有意無意地表達了對方不那麼重要,問候缺乏一些真誠。然而,問候卻是特別需要真誠的。真誠是內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建立在對他人的樂觀看法、對他人有基本的關心,同時也建立在自信與謙和的基礎上。
在人際交往中,真誠很重要。真誠地對待上級是一種職責,對待同事是一種本分,對待熟人是一種常識,對待下級是一種美德,真誠地對待所有人是一種教養。
春節裡,真誠地希望發短信者,“我希望別人怎麼對待我,我就怎麼對待別人”,我不希望別人給我發短信沒有我的名字,那麼我給他發短信就寫上他的名字。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換位思考,達到“他希望我怎麼對待他,我就怎麼對待他”這個要求。年節問候短信,他希望短信裡有他的名字,希望得到關心和個性化的問候而不是重復了多次的內容,那我一定就不群發、轉發而是個性化地給他真誠的問好、祝福。
當然,也有人習慣用郵件問候,現在很多人開始用微信來代替短信了。此時,把上文中的“短信”換成“郵件”、“微信”,道理是一樣的,即通過沒有接受者名字的群發問候郵件、微信,達不到它應該具備的加深感情的目的。
(來源:貴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