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的普及讓人們開始做低頭族 羊城晚報記者 王俊偉 攝
微信、QQ、短信、新聞推送、廣告推送……手機等移動設備的軟件越下越多,五花八門的“提示音”此起彼伏。被手機綁架的同時,不少網友聲稱,一大波提示音恐懼症、提示音狂躁症“患者”正在來襲。
一名忍無可忍的網友苦於投訴無門,在廣東省環保廳網絡問政平台寫下一封長長的投訴信,矛頭直指QQ提示音令人厭煩,建議該公司作人性化處理。環保廳網絡發言人回復稱:“按職能歸公安部門管轄,建議直接向當地公安部門反映。”
●提示音擾民 網友投訴無門
6月1日,一名“環保網友”在廣東省環保廳問政平台投訴稱,無論是在公車地鐵上,還是在咖啡館裡,時不時聽到尖銳急促的QQ提示音,並認為頻繁的提示音給人帶來噪聲污染,“不勝其煩”。
該網友在投訴無門的情況下,選擇在網絡問政平台寫下投訴信,並建議該公司“將提示音改得更人性化一些”。
6月17日,環保廳網絡發言人在收悉該投訴內容后,對投訴內容進行了回復。環保廳網絡發言人回復稱:“‘QQ提示音設置’問題為個人喜好或習慣,屬社會生活噪聲類,按職能歸公安部門管轄,建議您直接向當地公安部門反映,以便及時處理。”並顯示該投訴“已辦結”。
“頻繁聽到QQ提示音,難道應該撥打110報警?”該名投訴網友看到回復后,直呼“淚奔”。
●超九成網友 厭煩提示音
除了QQ提示音外,手機提示音還有很多,如微信、短信、廣告推送、新聞推送,甚至地鐵公交提示音、汽車導航提示音等等。伴隨著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與智能化,手機裡面下載的軟件越來越多,各類提示音五花八門,“咚咚咚”、“滴滴滴”、“叮叮叮”……響個不停。
羊城晚報記者針對提示音作了一項“微調查”,先后在三個微信群裡調查得知,超九成網友對提示音深感“厭煩”,極個別網友表示“已習慣了”。
調查顯示,有人認為提示音過於尖銳急促,對某一種提示音特別不能接受,如QQ添加好友時的提示音﹔也有人認為在用心做事的時候,如在圖書館、在寫材料、在醫院、在睡覺等,提示音干擾非常大。
而幾乎所有人都表示,不能接受提示音,最重要的原因是各類提示音“太過頻繁”,“根本停不下來”,“尤其是在吹水、八卦群裡,無聊透頂的信息真是煩透了,再就是廣告推送信息。”
●一聽提示音 就狂躁恐懼
頻頻聽到提示音會有何反應?有網友向記者透露,無論是聽到自己的手機提示音,還是周邊陌生人的,頓時會心生憤懣,有“狂躁”的沖動。
一名中山大學的學生向記者反映,靜悄悄的圖書館內總會在不經意間聽到提示音,“特別討厭”。
“提示音狂躁症,這還只是其次的,提示音恐懼症這才要命。”有網友表示,在圖書館、醫院、休息時,頻頻發信息又不靜音的不在少數,在嘈雜的環境中,耳膜已經習慣嘈雜,最怕的是在安靜的環境裡持續聽到提示音。
一名廣外的大學生向記者表示,厭煩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恐懼和社交恐懼。“提示音一響,心裡咯噔一下:又有事兒了。”
不少已經工作的群友則更是“苦不堪言”。微信、QQ等工作群越開越多,群裡一響動,“肯定有什麼事,看看”﹔領導頭像一閃,“媽呀,完了”﹔微信一有信息@自己,“肯定悲劇了”。
●手機調靜音 聯系靠緣分
提示音恐懼症,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微博上一搜索,“吐槽”的人一抓一大把。
“我得了一種病,是微信新消息提示音恐懼症。一睜眼就無數新信息橫貫各個群組,還有很多你躲也躲不開的,我就心跳加快,莫名的煩躁。相比之下,還是微博清靜。”“我大概有來電恐懼症、短信恐懼症、QQ提示音恐懼症、微信提示恐懼症、私信恐懼症,所以這些全都能靜音就靜音,能屏蔽就屏蔽。”“現在每天一聽到微信提示音,都有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就算在睡覺都會被嚇醒,簡直無法忍受我的工作了。”
選擇“靜音”是不少“提示音恐懼症患者”的首選方式。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不少網友把自己的手機等設備調成“常年靜音”,或通過軟件設置成振動、免打擾模式。“以后手機、QQ、微信各種聯系方式均為靜音。聯系全靠緣分。”網友“蝸牛小姐”說。
為手機配一個手環也是不錯的選擇,電話、短信一來,手環就會振動。“如果真的重要一定會打電話的,至於QQ、微信等,漏也就漏了,頂多也就回復晚了不禮貌,不禮貌總比自己恐懼好些。”廣外一名學生說。
而在網上一種可屏蔽信號的“手機休息袋”正在悄然興起。記者從淘寶網搜索“手機休息袋”,共有24頁該產品,隨意進入一店鋪,銷量都十分可觀。
手機噪音有多大?
手機鈴聲大小不一,噪音各有不同。早在十幾年前,韓國就明確手機鈴聲為噪音污染來源之一,將鈴聲音量極限從70分貝調低至68分貝,不符合68分貝標准的手機將不能批准生產。日本、歐美等國對手機鈴聲都有明確限制。
在我國,國產機尤其山寨機主打優勢之一就是鈴聲大,深受老年人喜歡。有專業人士對市場上主要品牌手機鈴聲測試后發現,當音量調到最大時,手機鈴聲均能高達80分貝以上。
“手機放在耳邊時,鈴聲可達128分貝,距離1米處,鈴聲可達76分貝,距離5米時,鈴聲可達60分貝,兩部手機同時響起時,1米處可達80分貝。”
而一般來說,聲音對於睡眠的理想值是30分貝,腦力勞動的理想值是40分貝,體力勞動是70分貝。
醫學資料顯示,正常交談為40至60分貝,超出60分貝就屬於吵鬧,超過70分貝就可能損害聽力神經,而100分貝以上的聲音可能致聾。
手機噪音歸誰管?
按環保廳網絡發言人稱,手機提示音屬社會生活噪聲(人為活動所產生的除工業噪聲,建筑施工噪聲和交通噪聲之外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據相關法律,社會生活噪聲主要歸公安部門實施監督管理。但主要限於廣場舞噪音、放鞭炮、商場高音喇叭招攬顧客、室內噪音擾民等。
有警方人士指出,手機提示音是否達到噪音極限,難以取証。執法也有難度,“難道在吃飯時,身邊有人手機鈴聲過大,就打110報警?”
專家稱,環保網友投訴,讓公司進行一定的人性化處理,是可取的。以更柔和的提示音取代尖銳急促的提示音能適當緩解問題,主要還是要推動環保立法,對提示音的分貝極限進行明確規定。當然,在公共場合使用手機時,注意適當調低音量或調成振動,也很有必要。
專家說法
生活中的噪音 防治應靠自覺
QQ提示音也是噪聲污染?佛山法律學者王學堂認為, 這位網友的問題有一定道理。但環保廳主要管理的是生產領域的噪音污染,盡管手機提示音等不一定悅耳,但更多是生活領域。
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八條規定,違反關於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的法律規定,制造噪聲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處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但王學堂指出,生活中的噪音,更多應靠自覺不能靠警察。手機提示音過大,需要每個人在公共場所多考慮他人,多自覺約束自己的行為,也可以對他進行善意勸告與提醒,告訴他影響別人是一種不道德行為。(李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