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早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標配,同原有的接聽電話、發送信息的初級功能相比,手機支付業務也得到了更多的應用。輕輕點按手機頁面,用手機購物成為不少人的必選項目。
但是在人們日常消費方便、快捷的同時,一隻黑手也在伺機而動,很多人都會收到各種騙錢的手機信息或電話,稍不留神,就給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
據報道,公安部的最新數據顯示,2011年至2014年全國通信信息詐騙案件從10萬起激增至40萬起,年均增長超30%。2014年因通信信息詐騙導致的公眾損失達100多億元。
通信信息詐騙高發
3月份以來,不少人可能會收到這樣一條手機信息:“尊敬的用戶:您的手機話費積分已滿兌換****元現金條件,手機登錄http://waip-10086m.com/兌換。”發件人寫著10086。
登錄網站后,網頁會提示你幾百元或是上千元的中獎信息,想要得到獎金,就要按照要求,在網頁上輸入自己的銀行卡號和提款密碼,很快,你就中招了:密碼被騙子盜走,卡內存款被轉走。
沒經驗的用戶看到網址是10086,可能以為是真的,但是還有一個“m”,是“10086m.com”,這是一個釣魚網站,千萬不要按照上面的方法操作。
中國移動5月10日鄭重提醒用戶,這是偽基站發出的信息,是新型的詐騙手段。
今年4月,鄭州市民高先生收到一條短信:“尊敬的網銀用戶,你的中行E令將於次日過期,請盡快登錄WWW.BOCVK.COM.進行升級,給您帶來不便請諒解,詳詢95566(中國銀行)。”
根據網頁提示,高先生輸入用戶名、密碼,隨時產生的中行E令(動態口令)、身份証號等信息后,頁面顯示升級成功。但是事后當他再次登錄自己的中國銀行網銀賬號時,發現自己賬號上的101萬元存款已經被轉走了。
用手機發送誘導信息,利用釣魚網站吸引上鉤,電話和網頁混合型詐騙現象目前呈現高發態勢。
5月16日,中國電信公司的工程師趙先生接受採訪時說,詐騙人發送的短信中暗藏手機木馬程序,下載鏈接或釣魚網站鏈接,會誘使被害人點擊、安裝木馬程序或進入釣魚網站后,詐騙人可輕易獲取被害人的銀行卡號、密碼及相關驗証信息,進而通過支付寶、快錢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消費套現。
據央視5月17日的報道,湖北省公安縣警方破獲的一起“木馬短信”詐騙案中,犯罪嫌疑人就是利用木馬短信,攔截手機短信,盜刷銀行卡資金,犯罪團伙通過木馬程序控制了至少500部手機。
利用通信工具和通信技術的詐騙案件頻發,詐騙手段不斷變化,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經常匯總一些騙術,告誡人們在接到手機信息和手機電話時,提高警惕,防止財產發生意外。
新型詐騙破案難
“××銀行通知:貴用戶取款卡剛剛在×××刷卡消費××××元,已授權通過,授權碼1658。如有疑問請撥×××—××××××××查詢。”
當持卡人撥打該電話詢問有關情況時,犯罪嫌疑人稱正在調查,需要持卡人積極配合,要求持卡人提供賬號及密碼。在採訪中,鄭州市公安局開發區分局警方提示,這一定是詐騙信息。
警方提醒,一些不法分子冒充公安機關工作人員給事主打電話,謊稱事主個人信息泄露,銀行賬號被人利用販毒、洗黑錢等犯罪行為,要求事主及時進行賬號保護、清查,並要求事主將存款轉到其事先准備好的銀行卡的賬號上,讓事主到ATM機上按其指令進行操作或直接轉賬,這種騙術必須小心。
有的短信稱該手機用戶的朋友為他點播了歌曲,請他撥打某電話收聽,如果手機用戶回電話聽歌就會被收取高額話費。有的短信打著“短信速配”、“網上戀人”的旗號,引誘手機用戶回復短信,結果回復短信的用戶的手機號碼就會被一些非法短信網站鎖定從而支付高額話費。有的短信通過竊取手機SIM卡信息騙取話費,如果手機用戶按照短信的指示操作了,SIM卡號就可能被騙取,詐騙者就可以利用該卡隨意撥打電話。
5月18日,開發區分局王警官接受採訪時說,幾年前的手機詐騙信息,多集中在冒充親友號碼詐騙。不法分子利用可以更改的手機來電顯示軟件,收集到一些用戶的供求信息或親友信息,通過打電話的方式詐騙。
針對這種詐騙方式,警方提醒,接聽電話時,一旦涉及對方要求存入錢款、提供現金、提供財物時,務必要確認通話人是手機機主,不應簡單的以來電號碼即判斷對方身份。
據了解,每個城市的手機號碼段都是已經分配好的,有一定的規律性。詐騙者可以根據某一城市的號碼段向該城市的手機用戶發送短信。此外,詐騙者還可以通過多種渠道,比如消費者留給一些商家的手機號碼,有的通訊公司賣出的手機號碼等,來獲取特定人群的手機號碼,提高目標的針對性。
不法分子使用短信群發器和群發軟件等專用工具,能夠在短時間內向成千上萬的手機用戶群發送短信,輕而易舉地擴大詐騙短信的傳播范圍,提高詐騙的命中率。
整個詐騙過程中隻見文字,不知道詐騙者的身份、作案地點等其他信息,這種隱蔽的作案手段導致案件很難破獲。
贓款追繳亟待法律支撐
開發區分局王警官介紹,2014年以來的很多詐騙方式主要是針對企業用戶,涉案金額較大。2014年12月,一家企業的微信朋友圈被黑客獲取,犯罪嫌疑人分析好友資料后,發現了誰是企業的高管、會計和財務人員,他們在朋友圈裡冒充高管發出指令,引導會計支出一筆50萬元的轉賬金額。至今,這一案件還在調查中。
手機短信的傳播不受地點的限制,具有流動性。詐騙者為了掩藏自己的身份和作案地點等信息,經常使用異地手機、多部手機進行詐騙。流動性使詐騙團伙一般採取跨區域、流動作案的方式,活動不易暴露,非常不利於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取証等工作的開展。
鄭州市某分局干警說,電信詐騙案件發案率逐年上升,技術手段高明,騙術不斷翻新,令受害人防不勝防,追款非常困難。
在他們受理的案件中,犯罪團伙多分布在廣西、海南、廣東和福建省,幾乎全是團伙作案,作案手段多是從境外傳播進來的,升級翻新快。從犯罪嫌疑人的轉賬記錄看,很多資金都是轉到了台灣地區或是緬甸、越南等國,很難追回。
警方再次提醒廣大市民,需要自覺增強防范意識,克服貪圖便宜的心理,識破虛假手機短信,做到不接聽、不回復陌生電話號碼,不打開陌生的鏈接地址,降低此類詐騙事件的發生。
北京大成(鄭州)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蘇銘提出,法律滯后是手機短信詐騙泛濫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法律對手機短信的一些基本問題還沒有做出明確規定,法律依據存在不足,可以借鑒其他國家,在手機詐騙的查處方面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法律法規。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