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通信频道

安卓APP存在"应用克隆"漏洞 可复制支付宝信息并消费

陈 静
2018年01月11日09:10 | 来源:中国经济网
小字号
原标题:安卓APP存在"应用克隆"漏洞 可复制支付宝信息并消费

  “应用克隆”这一移动攻击威胁模型的对外披露,引发了不少网民的恐慌情绪。一些一度被认为威胁不大、厂商也不重视的安全漏洞,竟然能“克隆”用户账户、窃取隐私信息、盗取账号及资金……营造安全移动支付环境,容不得一丝侥幸。手机厂商、应用开发商、网络安全研究者应携起手来,共同落实网络安全法及其他法律法规要求,彻底堵死可能的风险与漏洞——

  在手机上点击一个网站链接,打开的是一个看似完全正常的抢红包页面,但无论你是否点击红包,你的支付宝应用已经在另一台手机上被“克隆”,甚至包括你的用户名和密码,攻击者可以点开支付宝付款码消费。

  尽管现在支付宝已经修复了这一漏洞,但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与知道创宇404实验室1月9日披露的攻击威胁模型“应用克隆”仍令人十分震惊。腾讯安全玄武实验室负责人于旸表示:“该攻击模型是基于移动应用的一些基本特点设计的。所以,几乎所有移动应用都适用该攻击模型。”研究显示,市面上200多款常见安卓应用中,有27款应用可被这种方式攻击,占比超过10%。

  岁末年初,网络安全又成为很多人热议的话题。你的手机被“克隆”了吗?有什么防范方法?在这个“可怕”的攻击威胁背后,又折射出怎样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全新形势?经济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厂商安全意识薄弱——

  应用及时升级很重要

  “应用克隆”的可怕之处在于,与以往的木马攻击不同,它实际上并不依靠传统的木马病毒,也不需要用户下载“冒名顶替”常见应用的“李鬼”应用。于旸比喻说:“这就像过去想进入你的酒店房间,需要把锁弄坏,但现在的方式是复制了一张你的酒店房卡,不仅能随时进出,还能以你的名义在酒店消费。”

  “应用克隆”这一漏洞只对安卓系统有效,苹果手机则不受影响。腾讯表示,目前尚无已知案例利用这种途径发起攻击。

  与此同时,这一消息也被及时以各种方式传递出去,但反馈的情况却“参差不齐”。工信部网络安全管理局网络与数据安全处处长付景广表示,接到腾讯的通报后,“我们也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开展了认真分析和研判”。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网络安全处副处长李佳则介绍说,2017年12月7日,腾讯将27个可被攻击的应用报告给了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在经过相关技术人员验证后,国家信息安全漏洞共享平台为这一漏洞分配了编号,并于2017年12月10日向这27个应用设计的企业发送了点对点安全通报。

  “在发出通报后不久,就收到了包括支付宝、百度外卖、国美等大部分厂商的主动反馈,表示他们已开始修复漏洞,但截至2018年1月8日,还未收到京东到家、饿了么、聚美优品、豆瓣、易车、铁友火车票、虎扑、微店等10家厂商的相关反馈。”于旸表示,截至1月9日上午,共有支付宝、饿了么、小米生活、WIFI万能钥匙等11个手机应用作了修复,但其中亚马逊(中国版)、卡牛信用管家、一点资讯等3个应用修复不全。

  在1月9日技术研究成果发布会现场演示中,仍然可以用这种方式“克隆”携程安卓版手机应用,在“克隆”后尚能看到用户的交易记录。

  这从某种意义上显示出国内部分手机应用厂商安全意识薄弱。于旸坦言:“我们也看了一部分国外应用,受这个漏洞影响的应用总体占比较国内少很多。从我十几年的网络安全领域从业经验来看,国内厂商和开发者,在安全意识上与国外同行相比确实有一定差距。”

  普通用户最关心的则是如何能对这一攻击方式加以防范。知道创宇404实验室负责人周景平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普通用户的防范比较头疼,但仍有一些通用的安全措施。一是别人发给你的链接轻易不要点开,不太确定的二维码不要出于好奇心就去扫,更重要的是要随时关注官方的升级,及时升级手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

  网络安全形势发生变化——

  警惕漏洞“联合作战”

  除了巨大危害,另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这一攻击方式并非一直潜藏在黑暗之中。于旸表示:“查阅以往的技术资料,攻击中涉及的每一个风险点,其实都有人提出过。”其中的关键风险,周景平甚至在2013年3月份就在自己的博客中作了安全提示。他表示:“那时我还把这个问题报给了当时的安卓官方,但对方没有给我任何信息反馈,甚至连邮件都没有回复。”

  那么,为什么这种危害巨大的攻击方式此前既未被安全厂商发觉,也没有攻击案例发生?“这是新的多点耦合产生的漏洞。”于旸打了一个比喻,“这就像是网线插头上有个凸起,结果路由器在插口位置上刚好设计了一个重置按钮。网线本身没有问题,路由器也没有问题,但结果是你一插上网线,路由器就重启。多点耦合也是这样,每一个问题都是已知的,但组合起来却带来了额外风险。”他还介绍说,在2016年还发现过另外一个漏洞,一共利用了9个不同网络协议和操作系统的特点,这些特点组合在一起,恶意文档甚至不用打开,插上U盘看一下目录就能传播。

  多点耦合的出现,其实正意味着网络安全形势的变化。硬币的一面是漏洞“联合作战”的乘法效应,另一面则是防守者们形成的合力。在电脑时代,最重要的是系统自身安全,虽然包括手机在内的移动设备系统自身的安全性比电脑要高很多,但在端云一体的移动时代,最重要的其实是用户账号体系和数据的安全。要做好保护,光搞好系统自身安全远远不够,需要手机厂商、应用开发商、网络安全研究者等多方携手。

  这也是管理部门的思路。李佳表示,在此次事件中发挥作用的国家信息安全共享平台正是基于“建立信息安全漏洞共享的知识库”目的而生。“目前已联合国内的重大信息系统单位,基础电信运营商、安全厂商和软件厂商以及相关互联网企业等,一共有60家的技术组合、用户组和成员单位,大家共享发现的漏洞,及时通报消息。截至目前,共收录了软硬件产品漏洞超过10万起,具体事件型漏洞超过了30万起,党政机关和重要信息系统漏洞超过了6.9万起”。

  防范各种形式网络风险——

  别想拿着旧地图去航行

  “应用克隆”是个尚未形成危害就被捕捉到的漏洞。著名安全专家、网络安全厂商RSA前总裁阿密特·莫兰有句名言:“在新的网络安全威胁形势下,防御者如同拿着旧地图在海上航行。”新硬件、新技术、新服务的出现和交叉融合,催生了新面孔,也带来了新的风险。

  比如硬件风险。此前刚刚公布的CPU硬件漏洞就属于这样的风险,它其实是设计漏洞,像是在蓝图的时候就画错了,这类风险即使在操作系统端加以防护也于事无补。此外,数以亿计的物联网设备,如智能盒子、安防摄像头、家用路由器等,其芯片执行漏洞、流量劫持漏洞、蓝牙蠕虫漏洞等底层威胁已在2017年暴露无遗,随着联网设备的指数级增长,2018年物联网设备的安全威胁将愈演愈烈。

  此外,还有针对人工智能的攻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宋晓冬介绍说,两张看上去一模一样的熊猫图片,一张被神经网络正确识别为“熊猫”,另外一张却因为被加上了人眼难以察觉的微小扰动,就被神经网络以99.3%的置信度识别为“长臂猿”,这就是可以“愚弄”人工智能的对抗样本。“用对抗样本攻击人工智能,其实就是从最核心的算法层面来攻击它。可以设想,一旦无人驾驶的汽车识别了被对抗样本改造过的交通标识,将带来严重后果。幸好从目前来看,针对自动驾驶的对抗样本对抗性很差。”宋晓冬说。

  付景广表示,工信部印发的《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威胁监测与处置办法》提出了及时发现原则和科学研判的原则,鼓励安全企业、互联网企业、技术应用企业提交研发成果。同时,鼓励包括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和其他科研机构等有能力的企业,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判,准确识别,并在这一基础上进一步处置。(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陈 静)

(责编:赵超、沈光倩)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