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人民网通信频道

手机卡遭克隆:高科技犯罪风险谁来承担?

2016年06月19日10:34 | 来源:人民网-游戏频道
小字号
原标题:手机卡遭克隆:高科技犯罪风险谁来承担?

  网络时代的信息安全忧虑正如病毒般在社会扩散蔓延。从“猜猜我是谁”,到“领导叫你”,再到“转钱到安全账户”,形形色色的网络电信诈骗已令千百万人上当受骗。而今,从“钓鱼网站”,到网银失窃,再到克隆手机卡,不断升级的高科技犯罪,更让许多人茫然甚而如惊弓之鸟。

  近日媒体曝出的两个案例,无疑为这种“弥漫型忧虑”火上浇油。报载,北京空姐张馨予的手机卡日前莫名消号,15万元存款被转走。此事迅速成为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关注的热点事件。后经证实,张女士的手机sim卡被人持假身份证克隆补办。

  照理,电信监管失职,赔偿消费者损失就是了。但是,发生于深圳的一起相同的案例,却让消费者的维权希望变得渺茫。据报,今年元月,高先生的妻子的手机突然无法正常通话、接收短信及上网,随后名下数家银行总计10万多元存款“消失”。接着,他们发现自己的sim卡被人克隆了。

  两地受害者都选择了第一时间报警。但在案子告破之前,消费者的维权却面临“投诉无门”的尴尬。假如警方短期内无法破案,责任就没法认定,即便认定电信失责,但银行账户的资金被盗,却并不只关乎手机,还需储蓄密码、转账密码及验证码,等等。道道密码被破,到底是银行还是电信商的防线失守?况且,即便想修改密码,若无真卡在手,不法分子也没法得逞,个中迷雾又如何破解?

  面对高智商的高科技犯罪,连神通广大的警方也常是“事后诸葛亮”,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恐怕永远也搞不懂其中的歪门邪道。而且,两位受害者被盗转和盗刷的银行卡,并非全部开通了手机银行或网银……

  这又是一层迷雾,又如何解释?或许,伴随科技进步,不法分子的高科技犯罪技术也“捷足先登”?枉法者且交给警方去缉拿归案,但消费者的权益谁来维护?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日趋发达,银行、电信业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也赚取了巨额的利润,但高科技带来的“高风险”难道全部要由消费者承担?

  固然,在近年来类似维权案例中,法院也有判消费者胜诉的,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在银行、电信等看似牢不可破的“密码防线”面前,外行人的辩解往往苍白无力,因而,不少受害者总是有苦无处诉,最终要么久拖不决,要么只好自认倒霉。类似的例子多了,自然加剧大众的不安全感与对社会的不信任感。

  眼下,电信、银行等机构有个最冠冕堂皇的卸责理由,说:“运营商是个通道,不能因高速路出了车祸,就都怪高速公路。”不错,高速路上若因违规驾驶等原因出了车祸,司机当然自己担责;但若是因路况或道路指示灯等原因造成事故,无疑应由高速路负责。何况,电信、网银等监管与高速路并不同,内部监控高度封闭,理当有更严密的风险防范。

  在高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网络电信等高科技犯罪日渐增多。但在许多案件中,消费者往往承担着更多的高科技成果的风险,而采用技术的商家则很容易就逃脱责任,这对消费者来说显然是极不公平的。

(责编:张歌、赵超)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