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通信频道
人民网>>人民网通信频道>>正文

父亲开车打电话,女儿该不该举报?

2015年05月11日08:18  来源:大河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父亲开车打电话,女儿该不该举报?

  日前一则《23岁女儿微博举报爸爸高速上开打电话》的报道引发了社会对文明行车的大讨论,大家纷纷为“中国好闺女”点赞,但也有少数质疑的声音:“闺女,你难道是为100元奖金举报亲爹?”目前,当事人小陈已拒绝了湖北警方提供的100元奖金。(据《长江日报》)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情社会、关系社会,“女儿举报父亲”的角色反差,从表面上看不近人情,从本质上看却是源于对父亲的爱与关心:在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形下,“女儿举报父亲”是为了提高违规成本,从而倒逼父亲文明行车。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68%的司机有过开车打电话的行为,开车打电话反应会慢半拍,视野范围也缩小近一半,事故风险较全神贯注开车增大4倍。如果说女儿劝说父亲是一种私人关系,“女儿举报父亲”则属于公共关系,追求的是一种价值理性。“开车打电话”不仅给当事人父亲带来了安全风险,也给高速路上其他司机和乘客的安全带来了威胁。“女儿举报父亲”尽管在路径上有些另类,其对父亲的爱与关心却是实实在在的。

  文明开车出行,既需要司机内部的自我约束力,也离不开外部的制度效力。在侥幸心理的裹挟下,面对女儿及家人苦口婆心的劝诫,这名父亲依然无动于衷。无奈之下,女儿选择了寻求公共部门的社会支持——让父亲接受交警部门的规训和惩罚,有助于提高父亲的风险防范意识,让出行之旅更安全、更有品质。

  在一个社会信任缺失的时代里,“女儿举报父亲”不可避免遭遇曲解和误读。面对互联网上的纷乱信息、偏激情绪和不良社会心态,“中国好闺女”以拒领警方奖金的方式来回击“举报是为了获得奖金”的荒诞论调。交通安全要想从愿望走向现实,离不开公众参与。“女儿举报父亲”不是干涉私生活,而是对公共秩序的一种追求;不是追名逐利的出卖,而是饱含深情的关爱。只有弄清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我们才能深刻地理解“女儿举报父亲”的爱与痛。

(责编:孟哲、杨波)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