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鸡汤段子刷屏、被代购信息骚扰、被“美颜”照欺骗……相信大家的微信朋友圈中,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并且对此嗤之以鼻。“看客”吐槽 90后、重庆市民苏阳表示,“作为一个发心情的人,看到别人评论再回复,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互动”。
被鸡汤段子刷屏、被代购信息骚扰、被“美颜”照欺骗……相信大家的微信朋友圈中,都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并且对此嗤之以鼻。近日,26条网友自发编撰的“微信朋友圈礼仪规范”,在微信中被争相转发,部分条款引起大家的共鸣。
记者在微信搜索栏中输入“微信礼仪规范”后,立马跳转出上百条相关信息,其中还有些帖子阅读量超过10万。对此,不少网友点赞,也有不少人吐槽。
自拍照PS程度不超50%
朋友圈“新规”:自拍照要把握尺度,美图秀秀修改程度要在50%以内,避免误会。
“看客”吐槽作为一名长期被美颜照刷屏的“看客”,家住重庆市南岸区的80后赵先生则吐槽到,身边很多女性朋友,发的照片都是千篇一律的样子:锥子脸、大眼睛,有的人甚至是照片和本人相去甚远。
“我觉得真实一点比较好。”赵先生说,修图也需要把握一种尺度,去除照片上的杂质、轻微调一下色是可以的,该修改的程度最好控制在20%以内。
专家分析 (知名网络社会学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唐兴通):针对自拍设计的行为规范,背后体现的是人们对于美好、积极事物的一种向往。这种带有嘲讽调侃意味的规范,一方面带有娱乐的功能,同时也体现了社交生态中,双方对真实性的要求,太做作和太装的行为,都是不受欢迎的。
发代购信息 应缴“摊位费”
朋友圈“新规”:在朋友圈海外代购、卖面膜的年底请自觉缴纳摊位费,或者给朋友发红包补偿。
“看客”吐槽 “算不上反感,总之印象分会大打折扣。”昨日下午,重庆市民杜红梅向记者表示,不久前,在她的网友的强烈要求下,她选购了两条手链,“加上运费,一共花了60多元”。不过,让杜红梅“心塞”的是,“淘宝上同款产品竟然两块钱一条都能买到,真是好大一个坑”。碍于同窗的情面,杜红梅只能选择不了了之,“手链搁在办公室,没心情戴”。
专家分析(唐兴通):类似朋友圈内的“熟人经济”,实际上是在透支个人信用的行为。建立在社交基础上的熟人,一旦走向交易关系,朋友感情势必会弱化,长期广告刷屏容易引发好友反感,让长期累积起来的社会资本和尊严被轻易消费。
评论应显诚意 避免发表情
朋友圈“新规”:评论应彰显诚意,避免单纯的笑脸等表情。典型评论案例如:小宝宝好可爱哦,你真是天生的衣服架子等。
“看客”吐槽 90后、重庆市民苏阳表示,“作为一个发心情的人,看到别人评论再回复,其实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尽管如此,但是也不赞同“新规”中所举的成功案例,那种评论的内容太过吹捧化,也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专家分析(唐兴通):和面对面社交一样,虚拟社交也同样要求融入人的真实情感。这一条规范,实际上也反映出人们对“深社交”的需求,潜意识中希望与对方“走心式”的沟通。而简单回复,不仅起不到拉近距离的目的,偶尔甚至会引发一些矛盾。
“新规”不具有权威性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位微信网友,他们对微信朋友圈礼仪“新规”的意见分成了三派,其中5人对此表示中立,3人反对,仅2人赞同。
对于微信朋友圈礼仪规范的产生,唐兴通认为,这是网友自发进行编撰的,有些内容比较实用,且能够引起网友的热议,但有些内容太过极端,因此不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其实网友的这些行为,体现的是对虚拟社区的重视和关心,希望规则有序地在上面交流,而不是混乱无序”。
重庆明亮心理咨询所所长、资深心理咨询师邱驷则表示,朋友圈不仅是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更是一个休闲和非正式的交流平台,它的存在,更重要的是满足朋友之前的心理沟通和交流需求,“一旦产生规范,反而会让原本轻松的交流严肃起来,不利于情感沟通”。
@重庆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