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行業充分利用雲、5G、人工智能技術 持續創新構筑智慧電網

(人民網記者王曉嘯/攝)
近日,由深圳市人民政府指導、華為公司主辦的“深圳·進而有為 華為雲與計算城市峰會2020”成功舉行。會議期間,深圳供電局有限公司信息中心副總經理黃安子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深圳供電局(后簡稱:深圳局)與華為的合作,充分發揮了深圳局電力人才和華為技術優勢,特別是深圳局充分運用了電力專業領域知識,與電力業務場景緊密結合,並利用雲計算、5G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創新成果在電力行業有效落地以及對外推廣奠定堅實的業務基礎。
人民網:深圳供電局國產化生態是如何規劃?
黃安子:近年來,深圳供電局以“全棧國產化及提升國產化水平”為目標,加速推進國產化技術應用於電網業務。
一是在技術上採用了華為ICT技術,包括底層的存儲、服務器、芯片,以及中間件層操作系統等。為了解決系統難以遷移的難題,我們對8大類國產化軟硬件產品開展兼容性測試,並完成200余項適配性改造工作。目前已完成了智慧輸電系統、協同辦公系統的全棧國產化遷移。
二是針對電網核心業務開展智能化應用建設,涵蓋輸電、變電、配電等領域。面向全業務場景,在輸電巡視、智能變電站、智能配電房等方面,與“雲、5G、AI”新技術結合應用,實現了電力智能化應用場景。
三是持續深化國產化生態的實用化,將更多的業務系統遷移到國產化平台。同時,通過不斷持續的運營推進功能應用迭代升級,形成國產化生態的良性循環。
人民網:電網業務領域在哪些領域運用AI技術,應用效果如何?
黃安子:我們在電網業務領域廣泛運用了AI技術,包括:輸電、變電、配電等。
目前AI運用效果最好的是輸電巡視作業。過去我們需要人工現場發現缺陷和隱患,現在我們運用了華為全棧全場景的AI技術,採用具備圖像識別、邊緣計算能力的智能攝像頭、無人機、傳感器等,通過AI自動幫助我們發現缺陷和隱患,巡視作業效率提升了80倍。
人民網:電網業務領域在哪些領域運用5G技術,應用效果如何?
黃安子:我們在機器人控制、配網差動保護、高清攝像頭上運用了5G技術。對於電網而言最有效的應用是在配網領域運用了5G的通訊技術,主要解決配網差動保護的網絡通訊問題。
電力系統中發生的故障或異常情況時,需要通過保護裝置對故障部分隔離、切除,以保護電網和設備。保護裝置對通訊響應實時性的要求非常高。傳統的做法需要通過光纖實現裝置的實時通訊,這需要現場布線,且施工布線成本高。
而採用5G技術,一是可以減少布線成本﹔二是通過5G低時延的特性,可實現毫秒級的響應實時性,能滿足電網保護的技術要求(延時平均12ms)。尤其在配網領域,存在電力設備點多面廣的情況,運用5G技術代替傳統光纖通訊,有很可觀的效益。
另外,我們還採用了5G的網絡切片技術,保障了電網傳輸通訊的網絡安全。
人民網:如何將雲、AI、5G技術與電力業務相結合?
黃安子:我們搭建基礎平台,與業務深度融合,與合作伙伴共建共創。
一是要搭建基礎平台。AI、5G等新技術不是單一的應用功能,還需要有配套的平台支撐和運營,包括人工智能平台、物聯網、數據中心等。我認為搭建基礎平台的關鍵是要有全棧的解決方案,全棧的好處是:可以保証架構的一致性、完整性,以及可以實現“雲邊端”協同的高級應用。例如我們採用的華為全棧全場景AI,可實現從后台的人工智能平台把算法推送到前端的AI芯片。
二是要與業務深度融合,針對行業特點制定解決方案,特別是要和業務場景進行深度融合,基於“全棧”國產化技術,面向輸變配“全場景”開展應用創新,實現“全棧全場景”的深度結合。
三是要與合作伙伴打造生態、共建共創。AI技術有非常多,技術也在日新月異地快速發展,需要有平台級的龍頭企業,才能形成規模化、可持續的技術投入和業務賦能。因此要與業界主流廠家合力構建產業聯盟,打造合作伙伴生態,否則難以持續促進技術的迭代升級和落地應用。
人民網:請您談談深圳供電局與華為的合作情況?
黃安子:深圳局與華為的合作是從2016年開始,當時合作成立了ICT聯合創新工作組,后來成立了ICT聯合創新實驗室。我們與與華為聯合創新,歷時三年時間研究雲、5G、AI等數字化新技術在電網設備智慧監測領域“雲管邊端”的應用。
深圳局與華為的合作,充分發揮了深圳局電力人才和華為技術優勢,特別是深圳局充分運用了電力專業領域知識,與電力業務場景緊密結合,自主研發電力AI算法,並利用雲計算、5G和人工智能技術,為創新成果在電力行業有效落地以及對外推廣奠定堅實的業務基礎。
我們的合作在電力核心業務領域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形成了一系列電力創新成果應用,其中部分成果還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我們合作的成功之處,探究原因,在於基礎創新與應用創新的深度結合和良性互動。一方面,華為在基礎創新方面有深厚的積累,特別是雲計算、5G和人工智能新技術的應用,為業務提供了強大的算力,這些算力為深圳局的應用創新,提供了平台支撐﹔另一方面,深圳供電局的應用創新為華為的基礎創新,提供了電力業務場景、算法、數據。結合上述的“算力、算法、數據、場景”這些要素,最終實現了我們和華為共創智慧電力應用場景的目標和效果。
人民網:創新成果在行業外推廣的空間和方向有哪些?
黃安子:我們的創新成果不僅在國內廣州,天津,山東和新疆等5省份成功開展推廣應用。還在“一帶一路”政策支持下,進一步與國外沙特電力公司開展成果推廣交流,為沙特電網的數字化轉型提供國產產品和技術。
項目成果通過打造“雲+5G+AI構筑智慧電網”的先行示范樣板,對其他電網企業或其他行業建設智慧應用,具有引領示范作用和重要參考意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