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江蘇已經做了2年,再不跟上就晚了

早晨8點一刻,北京通州的小王吃完早點,從家裡出發去上班,他沒有像以往那樣去乘地鐵,而是跨上自己新買的電動自行車,帶上太陽鏡,一路向西而去,15公裡的路程,40分鐘就能到,比地鐵還要快一點。
這是疫情給城市帶來的變化之一,很多人不再依賴公共交通出行,騎車通勤的人多起來,這讓自行車、電動車一下子“火”起來,很多車行的存貨都被搶購一空。
電動自行車熱銷的信息,很快就通過訂單傳導到生產廠家。在江蘇無錫市安鎮街道的電動車產業園,江蘇新日電動車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信息官潘勝利一早就到了辦公室,近期生產車間排班緊湊,物料供應、人員排班、設備調配和品質檢驗等各個環節的數據都跑在新上線的信息系統上,他的部門確保了整個信息系統的高效運轉。
在生產車間,物料車不停穿梭,焊機紛紛閃著火花。猛增的訂單讓各個工序一起忙起來,但忙而不亂,借助新近上線的信息系統,生產計劃編排、零部件訂購、質量控制、售后服務等各個流程的確切數據,都能第一時間呈現在生產主管面前,根據這些數據精確調整生產決策,生產主管的工作變得相對輕鬆許多。
江蘇制造業正在發生的變化
潘勝利主導建立的信息系統,是由華為雲為新日電動車量身定制而成,通過華為雲FusionPlant工業互聯網平台,將新日電動車的經銷商、供應商及企業內部各個系統聯接在一起,並用華為ROMA平台打通,實現了數據整合,進而實現了數據價值挖掘,讓數字化和智能化貫穿於新日電車的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
智能化系統讓新日電動車能夠更加敏捷地應對市場變化,類似的轉型,正在眾多江蘇企業中發生。
在常州,從事MVR蒸發器研發、設計、生產、安裝調試的瑞升華科,利用雲仿真平台,讓產品的迭代開發效率大幅提高。小視科技採用人臉識別技術打造的化工廠安全生產智能系統,讓江蘇省的化工企業的生產安全得到更多保障。
今天,在“新基建”的推動下,在雲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機器視覺等新興技術的賦能下,在工業互聯網的支撐下,各行業開啟了智能化轉型的實踐熱潮。
作為中國最強的工業省份、制造業整體收入和利潤全國第一的江蘇省,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制造業“排頭兵”,在這波智能化熱潮中,再次走在了前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