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寫在5.17世界電信日之際:“新基建”為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趙超
2020年05月17日09:00 | 來源:人民網-通信頻道
小字號

  5月17日,是第51個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今年,國際電信聯盟(ITU)確定的主題為:“連通目標2030:利用ICT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SDG)的實現”。國際電聯希望,借此促使國際電聯成員思考ICT在向智能和可持續發展過渡方面取得的進展,聚焦ICT技術驅動的解決方案和新趨勢,以促進經濟、環境和社會的可持續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4月20全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要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釋放數字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信息通信技術的帶動作用,從頂層設計到專項行動,從大平台到小企業,“新基建”、網絡強國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大數據戰略、數字化轉型伙伴行動漸次出爐,帶動全社會興起創新浪潮,國民經濟的發展動力正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檔升級為創新驅動。

  面臨不確定性持續增加的外部環境,新一代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利用,正成為中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加快推進“新基建”,不僅是當前對沖疫情、拉動投資、提振經濟的“緊急之需”,更是關乎經濟轉型、社會發展和國家繁榮的“長遠之計”。

  新基建打開新空間

  過去20多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技術應用不斷成長為各行各業注入活力,已充分証明數字經濟對國民經濟的重要促進作用。

  如果說過去幾年裡數字技術是在“潤物細無聲”,那麼在抗擊疫情的過程裡,中國社會空前體驗了一次數字技術的生動應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論是防疫抗疫裡的患者診療、疫情地圖、人群追蹤,還是復工期間企業雲辦公、學校雲授課和無人配送物流等,數字技術都為精准防控疫情和有序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的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

  當線下暫停之時,線上活動卻可以保持活躍並針對需求“大展身手”,能做到這一點,和中國4G時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成果密不可分,這也更加凸顯出今后5G基站、數據中心等數字化、智能化新型基礎設施之重要性。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4月28日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為9.04億,中國互聯網普及率達64.5%。我國網絡購物用戶規模達7.10億,網絡消費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消費市場蓬勃發展方面發揮著日趨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化基礎設施方面,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底,全國建設開通5G基站達19.8萬個,預計全年新建5G基站超過 50 萬個。5G網絡建設基礎正不斷夯實,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中國信通院測算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預計達到35萬億元,佔GDP比重達到35.4%。

  此外,用數字技術、智能技術改造傳統基礎設施,不但會帶動投資規模的擴大,而且會更好提高國民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將“新基建”與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有機統一起來,更有助於克服疫情帶來的短期沖擊,增強經濟韌性、釋放發展潛力。

  諾基亞大中華區總裁、諾基亞貝爾首席執行官馬博策認為,包含5G、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創新技術的“新基建”洪流正奔涌而來,這股洪流將會成為未來十年打造互聯數字世界,賦能社會經濟形態的重要基礎。

  新基建承接新使命

  面對危機,具有良好發展基礎的數字技術顯示出了巨大能量。

  國際電信聯盟秘書長趙厚霖表示,5G和智能交通、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區塊鏈等新技術與最新創新具有推動人類進步的巨大潛力,是實現各項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利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我國各地疫情數據在短時間之內全面打通、每日公布,各大媒體以可視化方式呈現數據、地方政府與企業聯合開發“疫情地圖”小程序,打開手機可以隨時查看。

  在醫療方面,5G遠程診療、人工智能CT核查、運用超級計算進行病毒毒株分析等,在抗疫一線迅速發揮作用,線上醫療和心理援助,也緩解了線下醫療資源被佔用的緊張局面。

  英特爾公司市場營銷集團副總裁梁雅莉向人民網記者表示,疫情讓很多場景按下暫停鍵,也讓智能科技站到了戰疫最前線。疫情加速醫療健康與AI的融合,推動了整個社會數字化進程。

  在防疫手段上,5G無人化設備亦落地應用。中國移動(成都)產業研究院和四川天空之眼、成都騰雲兩家企業,在成都實現了5G 與無人機技術融合的防控巡視,在三天內累計完成 52 個居民區、6 個場鎮、2 個農產品交易中心作業,涉及人口 14.4 萬,飛行面積 210平方公裡,效率遠高於人力巡視。

  疫情防控期間,數字技術對生活場景的重塑體現得尤為顯著,移動社交、線上娛樂、在線教育、生鮮電商等迅速增長。

  線上消費線下配送的無接觸外賣和快遞,成為疫情期間的城市“毛細血管”。在園區,無人物流配送也開始初試身手:中國聯通和蘇州暢行智能在疫情防控期間運用的“5G無人物流車配送車”,可完成方圓 3 公裡的訂單任務﹔蘇寧物流也推出了無人車末端“無接觸”配送服務。

  進入復工復產復學階段,人工智能體溫監測設備、無人消殺、基於數字政務產生的“健康碼”大規模投入使用。“雲辦公”開啟規模前所未有的社會實驗,艾媒咨詢近期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新春復工期間,中國有超過1800萬家企業採用了線上遠程辦公模式,共計超過3億用戶使用遠程辦公應用。

  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表示,2020年,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數字技術已成為緩解疫情沖擊、帶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居家隔離、遠程辦公和線上上課帶來了網絡需求激增和網絡流量爆發,但中國的網絡基礎設施經受住了考驗,為“新基建”建設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新基建帶來新動能

  在眾多行業受到疫情波及時,一些與數字經濟相關的行業逆流而上。2020年4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020年一季度GDP初步核算結果,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同比增長13.2%。

  根據中國信通院預測,2025年我國5G網絡建設投資累計將達1.2萬億元,此外5G網絡建設還將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以及各行業應用投資,預計到2025年將累計帶動超過3.5萬億元投資。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小涓認為,加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也“絕非一個臨時的應急之策”,而是與我國近年來對數字技術、數字經濟發展的支持政策一脈相承。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同比增長了39.3%。今年3月,戶均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9.5GB,為近12個月以來的最高點。據中國聯通介紹,疫情發生之初,通信運營商有針對性地進行了網絡優化,僅中國聯通的網絡擴容就達7000G。“雲辦公”“雲授課”開啟后,服務平台亦進行了密集擴容來改善卡頓狀況。

  從穩就業的角度來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帶來的數字經濟發展,有望創造更多就業崗位。據中國信通院《中國數字經濟發展與就業白皮書(2019)》,我國2018年數字經濟領域就業崗位1.91億個,佔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加速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支撐,對於優化社會治理及全球競爭力亦有積極影響。

  依托信息化和數字化基礎設施的現有基礎,疫情期間,多個大數據平台有力支撐了多省市政府部門、社區街道等的疫情防控工作,通過數據分析,研判疫情可能的傳播路徑,鎖定重點區域、人群和場景,實現高效精准的聯防聯控。疫情過后,各類大數據分析工具提供了分區分級推進復工復產的決策支撐,有利於政府部門精准施策,大幅加速企業復產復工。

  “新基建有利於加速實現產業基礎升級”,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尹麗波表示,在技術領域方面,當前我國已實現局部突破,如5G已位居全球前列。然而很多領域還存在各種短板,如工業互聯網發展勢頭雖迅猛,但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軟件應用存在明顯短板,操作系統、數據庫、人工智能開放框架、開源軟件等產業基礎還高度依賴國外。著重發展這些數字新基建,才能有效支持我們的產業加速升級。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李錦認為,新基建有利於佔領全球產業競爭和投資布局的戰略高地,奠定增強全球競爭力的新基礎。我國與發達國家一起站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同一起跑線上,通過大力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將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增強競爭力。

  孟樸表示,未來十年,以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基建”項目,將成為通用技術,其影響力將如電力和互聯網一樣廣泛和深遠,促進各生產要素間的高效協同,為社會可持續發展釋放乘法效應。

(責編:趙超、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