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5G為自動駕駛“加油”

陳馨 文靜
2019年06月26日07:59 | 來源:廣州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5G為自動駕駛“加油”

你試想過,未來行駛在馬路上的車輛會是什麼樣子?猶記得,早前被網友“刷爆”的日本5G宣傳短片中,男主角回家探望父母的路途中坐在一輛自動駕駛的車上,輕鬆自在地觀看著即時球賽,還能跟智能系統語音對話,切換出自己喜歡的音樂……

當初看到視頻時,感覺自動駕駛仍如科幻片般不可觸及。短短不到半年,自動駕駛已走進大眾身邊——日前,廣州市正式發布首批自動駕駛路測牌照,其中,六家企業獲得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通知書。在該牌照發放的前不久,我國5G商用牌照“落地”,廣州成為首批商用城市。

自動駕駛是5G重要應用場景之一。5G網絡技術之於自動駕駛,就像魚和水的關系,相比4G網絡,5G有著大帶寬、低時延、廣連接的優勢,這就為自動駕駛的發展裝上了加速器。隨著5G賦能,將會把自動駕駛帶入哪些更深入發展的區間?未來,可以預見的自動駕駛技術,將有哪些全新突破?路測牌照+5G商用牌照雙雙“落地”,對於廣州自動駕駛將描述出怎樣的產業藍圖?

發展自動駕駛 5G成“必選項”

自動駕駛、智慧醫療、超高清視頻直播、智慧教育、虛擬現實、遠程機器人、智慧電網等一系列應用,是不久后,進入5G時代會實現的重要場景。

廣州聯通運行維護部工程師羅綿輝在接受全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4G主要滿足人與人之間的通信,5G不僅連接了人,還連接了物,由三個典型應用場景組成,分別是eMBB增強移動寬帶、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和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其中,通過大帶寬進行的車載視頻監控以及超低時延控制的無人駕駛機器通信,均與5G網絡的兩大特點深度契合。

5G網絡中的大帶寬和低延時,為自動駕駛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帶來可能性。早在10年前,谷歌便對外宣布正在開發自動駕駛車輛。在自動駕駛中,V2X(Vehicle-to-everything的縮寫,即車輛與外界的信息交換)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安裝著無數個傳感器的自動駕駛汽車,通過網絡採集並接收信息,這個過程必須在電光火石間完成,從而真正達成車輛與外界信息的交互。

在4G時代,許多汽車企業、互聯網公司都提及車聯網,但目前絕大部分都是依靠4G、WiFi等來實現單車聯網。羅綿輝表示,現有的感知技術,如雷達、攝像頭等,都隻給車提供了一個“看”的能力,沒有辦法跟車實現互動,這種“看”的能力會受雨霧等天氣情況影響。

有了5G交互式的感知,車輛就可以對外界環境做輸出,能探測狀態並做反饋。自動駕駛的協同裡面有很多場景,如自動超車、協作式避碰、車輛編隊等,對移動網絡的可靠性和延時性有較高要求,在5G網絡之下都能保証。

要真正達成V2X的目標,車輛的探測能力必須覆蓋一切盲點並提前阻止事故發生。行駛時,車上傳感器至少採集三大塊信息,包括天氣和路況、是否有事故發生、車輛周圍的障礙物和移動物體。一旦完成信息採集,數據要麼由車載計算機處理並進行實時決策,要麼被回傳雲端處理后指導車輛下一步動作。

工程師表示,沒有5G,每輛車都會搭載一台電腦來進行無人駕駛的計算功能。自動駕駛對運算能力的需求非常大,所需電腦會佔去車上大量空間甚至整個后備廂。5G能令車載服務器走上雲端,解放車上空間。

隨著單車向車聯網的轉變,這一場景必然以高效、可靠的連接為基礎。汽車在道路的所有動作都必須在數毫秒之內完成,稍有耽擱都有可能釀成交通事故。未來,自動駕駛汽車將在每秒鐘消耗0.75GB的數據量,每天使用約4000GB數據量。超大的數據量、苛刻的傳輸環境,都對連接提出更高的挑戰。5G網絡的理論值達到20Gbps,隨著5G網絡成熟完善,網速的進一步提升,無疑將會滿足車聯網的需求。

5G+AI 讓車輛擁有像人一樣的辨別能力

在技術人員眼中,不但想讓自動駕駛汽車與雲端相連,還需要車輛之間互通有無。技術專家表示,我們得弄清楚,信息在傳感器之間傳遞需要多長時間,還要考慮傳回車載計算機和計算機分析處理並作出決定的時間,這個過程必須比司機更快,即低於2毫秒。

想象這樣的場景:我們開車在一條雙向車道馬路,路上有很多大卡車、大貨車,速度比較慢,我們跟在后面想超過它,駕駛員會怎麼做?小心一點的人會將車子稍微往左邊打一點,像探頭一樣看看對向有沒有來車,有的話趕快就切回來車道,沒有再往前超車。但是,就算一個探頭動作其實也是非常危險。

在5G+AI無人駕駛場景下,要實現同樣的超車,車上的傳感器、激光雷達、攝像頭能比駕駛員更提前“看到”障礙物。5G跟AI相結合,可以精准地知道在左前方對向車道的來車與我的車大概有100米距離,有一輛大卡車以70公裡每小時的速度往這邊駕駛過來。通過數據,可以更加精准地去判斷路徑,從而讓駕駛更加平穩安全。

中智行技術副總裁張振林對全媒體記者表示,5G+AI從底層技術上的深度融合,將能感知覆蓋更多場景、彌補路測數據的不足,也將無人駕駛的安全性提高一個數量級,更快實現技術的落地和普及。當前主流的無人駕駛技術依賴於AI和單車智能,但遇到特殊情況如特殊天氣,由於傳感器性能的局限,車的識別會受限,帶來一定安全風險。在5G+AI的技術下,車與路、人、其他車等萬物形成互聯,每一輛車都成為信息的接收者、轉發者和處理者,就猶如每一輛車都擁有全場景的360度“透視眼”,大大提升出行的安全性。

剛成立一周年的中智行提出了“中國5G+AI新一代無人駕駛戰略”的發展模式。目前依靠5G+AI技術的無人駕駛紅旗車隊已經組建,並在南京、海南、長春展開5G+AI無人駕駛的路測。張振林表示:“如果走純人工智能道路,追趕起來非常難。但基於5G+AI,相信中國企業在無人駕駛領域將具有后發優勢。”他本人擁有梅賽德斯奔馳技術汽車電子執行經理和菲克亞太區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工作經驗。

自動駕駛在5G時代獲得更高的關注度,除對移動出行方式的深刻改變,還因為自動駕駛市場作為一片未知的藍海,蘊藏巨大市場潛力。據計算機世界研究院預估,至2020年,國內無人駕駛相關聯的市場空間可能超過2000億元。

未來 自動駕駛將與邊緣計算深度結合

去年,在首屆中國移動5G自動駕駛峰會上,5G自動駕駛聯盟成立,國內第一條5G自動駕駛車輛測試道路宣布開通,開啟了5G車聯網應用的序幕。誠然,自動駕駛在商業化道路上僅僅是起步,在5G驅動下,未來自動駕駛將會是怎樣一個圖景?

“未來的自動駕駛,將不會是當前形勢下簡單的單車智能,將會逐步走向車路協同的5G-V2X模式。遠程駕駛和協助將成為自動駕駛大規模商業運營的標配。”羅綿輝如此說道,而且自動駕駛與5G帶來的新技術邊緣計算深度結合。

通過5G遠程操控,在自動駕駛沒有學習過的“邊界情況”下,可自由切換至人類遠程操控模式,更精准處理復雜的駕駛場景,大幅降低自動駕駛技術研發成本。同時,5G遠程協助還將提升大規模自動駕駛車隊的運營調度效率,未來還可加入遠程客服,實時滿足乘客訴求。

未來的汽車已經不僅是一種交通工具,更多是向新一代互聯網終端發展,實現汽車脫離駕駛員而能保証駕駛操縱性與安全性。自動駕駛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汽車的控制方式,對於交通系統的安全性與通行效率有更大保障。 較早前,全球調研Gartner指出,5G會對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和應用至關重要,但是要先亮出兩個限定條件:一是網絡必須是真5G,二是車輛必須有全自動駕駛能力。

6家企業獲發牌照 人工智能大巴成亮點

廣州作為首批5G商用城市,5G網絡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據規劃,今年廣州將建設1萬座5G宏基站,實現主城區和重點區域5G網絡連續覆蓋。5G網絡帶動下的自動駕駛更是“遍地開花”。文遠知行、廣汽等紛紛選擇廣州作為自動駕駛的重要基地。

日前,廣州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正式向廣汽集團、文遠知行、小馬智行、AutoX、深蘭科技等6家企業發放。同時,廣州首批開放測試道路路段進行了詳細公布,共有測試道路33條,總裡程達45.644公裡,分別供首批6家企業的24台智能網聯汽車,分級測試使用。

據了解,首批開放的33條測試道路集中在黃埔、白雲、花都、南沙區四大區域。其中,黃埔區生物島中的多條路段成為一級和二級測試路段。這一次廣州共“派發”了24張智能網聯測試車輛牌照,數量僅次於北京,位列全國第二。其中僅文遠知行WeRide獲得了“粵A0V01試”在內的10張牌照,是當前除百度外國內擁有智能網聯汽車路測牌照最多的企業﹔其次景騏科技也拿下了10張路測牌照。據悉,文遠知行已完成自動駕駛技術在3種不同車型上的適配,包括林肯MKZ、廣汽傳祺GE3和日產LEAF 2。

廣汽研究院智駕技術部算法科負責人鐘國旗表示,公司一直在開展自動駕駛汽車的測試工作,在南沙有一塊封閉式自動駕駛測試場地。此次一台GE3智能駕駛電動車獲得路測牌照后,將在首批開放的測試道路路段上,通過更細致化的路測,綜合收集自動駕駛車輛的測試數據,並進行優化。

此外,本次獲得也是唯一一台獲得牌照的“大巴”,是來自上海的人工智能企業——深蘭科技的熊貓智能科技,據介紹,這台熊貓智能公交車和其他公交相比具有顯著的人工智能科技基因,搭載了智能駕駛技術、手脈識別系統、車載機器人、語音交互、乘客異常行為監測等多項人工智能技術和功能。

早在去年,廣東聯通與自動駕駛企業景馳科技合作,共同建立基於L4級無人駕駛的“5G聯合創新實驗室”,廣東聯通在廣州生物島為景馳總部部署了覆蓋全島的5G網絡,幫助景馳開展在5G網絡下的無人駕駛應用的開發和測試。

記者觀察: 5G也將推動法規標准的制定

自動駕駛行業的發展,目前仍然存在眾多藍海。不同的車企,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造車企業都在探索。可以預見的是,有了5G技術加入,自動駕駛行業在短時間能會有一段加速發展的時期。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話題,就是相關的行業標准、法律法規的出台和完善。“L4級能不能夠在安全上面有非常明顯的提升,也是各個方面都非常期待的技術上的質的突破。隨著我們技術做好,相信也會推動無人駕駛行業的標准出台。”業內人士對此充滿信心。

(責編:董思睿、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