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胡厚崑:企業“上雲”只是起步 人工智能是未來發展重點

2018年08月09日10:26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2018中國管理·全球論壇暨金蝶用戶大會於8月8日在深圳召開。華為公司輪值董事長胡厚崑應邀出席,並發表了《出於雲,勝於智》的主題演講。胡厚崑表示,華為要給智能世界鋪上雲的跑道,裝上智能發動機,幫助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更快、更好、更安全地擁抱智能世界。

  如下是胡厚崑的演講全文(有刪減)

  尊敬的徐少春主席,各位嘉賓,大家早上好!感謝徐總邀請,參加這次大會,有機會跟大家分享企業數字化管理之道。作為金蝶公司的客戶和合作伙伴,首先我代表華為衷心祝賀金蝶25周年生日快樂!

  說到與金蝶的合作,華為有近800家手機門店使用金蝶雲的服務。今年上半年,華為手機逆大勢而行,取得37%的增長,首次成為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廠商,這裡面金蝶雲的助力也是功不可沒。同時,金蝶雲的應用也部署在華為雲上。華為和金蝶的關系可以說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雲中有雲”。

  今天大會的主題是“雲騰·超越”,我的演講主題是“出於雲,勝於智”,說的是怎麼樣從雲上起飛,用智能實現超越。

  向15億畝鹽鹼地要1億畝耕地

  在談雲之前,我想先說說土地。

  這張照片大家看到的是一大片的鹽鹼地。在中國的新疆、黑龍江、山東、陝西有大量的鹽鹼地。全國共有15億畝,相當於國土面積的10%。從另外一個數據對比來看,2006年,全國人大確定了18億畝的耕地紅線,這真的是“一條線”,一邊是人口大國的糧食供給,另一邊是現在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怎樣找到平衡點?18億畝的紅線是不可承受之重。

  據我所知,現在有一批了不起的人在做了不起的事,就是要從15億畝鹽鹼地裡改造出1億畝的良田,而且要種上水稻。他們取了一個通俗的名字,叫“海水稻”,其實就是一種耐鹽鹼地水稻。

  這個項目是由袁隆平院士主導和推動的。袁隆平院士說,按改良后每畝產量300公斤來計算,改造1億畝鹽鹼地,可以多供給300億公斤糧食,這相當於湖南省的全年糧食總產量,能夠多養活8000萬人口。鹽鹼地改良的核心技術是“四維改造法”,包括培育新的水稻品種、對植物和土壤調節。整套方法的基礎是“要素物聯網系統”,華為有幸參與了這個底座的建設。

  這是上周我在青島考察時拍的照片。田間地頭立一個杆,杆上有現代化的小型氣象站、通信模塊,未來還將有高清的攝像頭。同時,地下、地表部署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傳感器感知光、溫、鹼度、生長態勢等信息,通過窄帶物聯網技術即時傳送至大數據中心,也就是智慧農業沃土雲平台上,然后通過人工智能和專家診斷系統,就可以實現精准施肥與用藥、土壤質量監測、病虫害防治以及自動測產。結果是非常令人振奮,節水30%,節肥40%,糧食更綠色、更健康了,同時經濟收益提升20%。

  要素物聯網聽上去比較技術化,其實就是土壤數字化。除了改造鹽鹼地,還可以對現存的18億畝耕地進一步升級優化,提升生產能力和改善生產質量。

  這些信息技術正在讓農業這個最古老、最傳統的行業,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是說,在過去的一萬多年中,從早期的看天吃飯、到機械化、自動化規模生產,再到智能化的體系運作,農業經歷了四個關鍵時期。今天,信息化技術讓農業走向智慧時代,我們把它叫做農業4.0時代。在這個過程中,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空間。

  此外,華為與袁隆平院士領導的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建立農業物聯網全球聯合創新中心。將聯手打造面向全球農業領域的“農業沃土平台”,加速推動以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雲計算技術等為支撐的智慧農業4.0的發展。

  各行各業都在加速數字化

  這種變化不止發生在農業,農業只是小小的縮影,各行各業都在加速數字化轉型。我們看到,交通、制造、金融、公共服務等行業進行了廣泛的數字化轉型,華為有幸參與到了這一全球進程。從我們的實踐來看,目前已有211家世界500強與華為合作。

  在此過程中,我們觀察到這一輪數字化轉型有以下幾個特點。

  1、ICT已成為戰略的使能器,而不僅僅是提升效率的工具。ICT發展到新的高度,讓過去很多不可能發生的事情都在發生。比如5G網絡下載一個8G的高清電影隻需要6秒。新的技術會影響企業的戰略,影響企業對用戶體驗的認知。我們要基於新的技術環境去思考企業的戰略。

  2、數字化轉型要選供應商,更要選合作伙伴。從華為實踐來說,我們在全球范圍,與客戶成立了36個JIC聯合創新中心,與合作伙伴成立了18個OpenLab開放實驗室,就是為了緊密結合客戶的需求與業務場景,共同創造,進行更好更快的創新。

  3、技術的選擇上要端、管、雲協同。端是萬物感知的觸角,管是連接萬物的神經網絡,而雲提供了智能的底座。以端為例,今后每個人、每件物、每個攝像頭都是可以產生數據的終端。隨著新技術的涌現,幾年后,在今天這樣的會議室內,將有1萬個以上的寬帶連接。在這個大的假設下,需要技術協同發展而非零散的單點創新。

  歡迎來到華為雲的世界

  在數字化進程中,雲非常關鍵。兩年前我在華為全聯接大會上提到一個觀點:站在雲端看世界。我們認為雲計算的發展,已經從1.0階段進入2.0階段。1.0時代是一大批生於雲的企業,如Google、Uber這樣的公司,出生就在雲上,他們有技術打造全新的業務模式顛覆傳統能力。而到2.0時代,傳統企業將充分發揮雲的優勢,改造自身業務模式,提升生產效率。

  這個進程比我們想象的更快,可以說今天的世界就在雲端。根據華為GIV全球產業展望,我們更堅定地預測,到2025年全球85%以上的企業應用會被部署到雲上。

  華為從2017年成立Cloud BU以來,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今天華為雲已經成為全球跨國企業和大型企業的首選,為他們提供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目前,華為雲已上線120多款雲服務,涵蓋制造、醫療、電商、車聯網等領域60多個解決方案。

  雲是跑道,智能是引擎

  今天來看,我們認為上雲不是終點而是起點。雲對於企業來說,只是提供一個跑道,企業要騰飛還需要引擎,雲的下一步,就是智能。

  面向企業提供人工智能是華為下一步發展的重點。人工智能是一種新的通用目的技術,未來必將像電力和計算機一樣無處不在。基於這樣的理解,人工智能有兩個關鍵的抓手。

  第一,創新是保障。創新應該圍繞算法、算力和數據展開。如何獲取更多的數據,如何不斷地運用數據,打磨各種各樣的應用場景,以及如何打破摩爾定律限制,提高數十倍、數百倍算力,優化算法,這些都是華為技術創新要解決的問題。去年我們發布了全球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在這個月底新一代又將發布推出。

  第二,應用是關鍵。對華為來講,人工智能的關鍵價值在應用,業務挑戰在哪裡,人工智能的應用價值就在哪裡。華為普惠AI,力求做到“用得起、用得好、用的放心”。華為基於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語音識別、圖像識別開發各種面向不同場景的應用,在城市管理、互聯網創新、金融保險、醫療健康、物流、商業零售等領域,把雲上的人工智能服務真正變成企業的智能,適應各類企業的需要。

  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兩個案例。

  一是圖片盜版。這個是中國圖庫網的一個合作案例。過去追責圖片盜版是非常頭痛的難題,現在通過以圖搜圖技術,可以極大的改進版權圖片追責方式。我們利用5000張版權圖片,針對常見的8種盜版模式,通過視覺處理算法和深度學習進行大量訓練,從4200萬網絡圖片中共找出8萬多張侵權圖片,准確率達99%,這個防盜版檢查就是部署在華為公有雲上,可以說,有了AI,從網上查盜版圖片,就像從鏡子裡找自己一樣容易。

  二是堵車,有人說這是個宇宙難題。我不知道外太空是否堵車,但是在地球上,堵車肯定是世界難題。大家知道深圳是全中國車輛密度最高的地方,每公裡有510輛車。深圳車輛密度最高的地方一定是在坂田基地,每天光華為就有6萬人上下班。

  今年6月份以來,深圳交警選擇華為雲,在坂田9個路口做測試,就是用人工智能的技術,根據交通擁堵狀況,實時調整交通燈控制策略。簡單一句話就是,過去是車看燈,讀秒數通行,現在是燈看車,讀車數放行。結果是平均車速提升了15%,員工最大的感受是早上可以晚十分鐘出門。大家看看屏幕上這張圖片,是早上8點多拍的,按經驗這個時間點應該是最堵的,但現在已經很難看到黑壓壓的堵車場面。現在我們也在把這個技術和北京、上海等地合作,希望給大家帶來更好的出行體驗。

  為智能世界鋪上雲的跑道,裝上智能發動機

  過去三十年的發展,我們不敢說始終有一個非常精准的戰略。用任總的話來說,叫方向大致正確、組織充滿活力。我們希望給自己建立盡可能遠一點的願景。早年公司一窮二白剛創業的時候,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戰略,說今后要“三分天下有其一”,今天往回看,那時候就是不斷往前沖,把對手甩在后面,讓自己走在前面。

  2006年,我們給自己提出的首個願景是,豐富人們的溝通和生活。2014年,我們提出要共建全聯接世界。去年底,我們提出新的願景,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我們當前的現實目標就是,要為智能世界鋪上雲的跑道,裝上智能發動機,讓大家更快、更好、更安全地擁抱智能世界。

  最后,向在座的所有朋友發出邀請。華為將在兩個月后,也就是10月10日到12日,在上海召開全聯接大會。三天的會議,華為將首次系統地闡述人工智能戰略,華為人工智能有哪些能力?能給客戶帶來哪些價值?開發者如何用好華為的人工智能?非常期待再次相聚。

(責編:趙超、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