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虛擬助手搶佔手機桌面

郜小平
2018年08月02日08:16 | 來源:南方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虛擬助手搶佔手機桌面

  7月底,微軟在北京推出第六代人工智能語音機器人小冰,同時發布了與小米、華為等多個平台級合作。這是微軟小冰最大規模的一次升級,將小冰的產品形態從一個對話機器人升級為一個包括AI機器人、智能語音助手、AI創造內容提供者和一系列垂直領域解決方案。

  用戶與智能手機之間的互動將更多通過“虛擬助手”實現,而現在幾乎每一款旗艦智能手機都內置了一位“虛擬助手”,其中既包括微軟小冰、亞馬遜Alexa、谷歌Google Assistant這樣的原生系統廠商,也有三星、HTC等硬件廠商,紛紛推出各自的虛擬助手。

  據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日前發布的最新報告《智能手機:全球人工智能技術預測(2010年至2023年)》顯示,明年全球超過一半的智能手機將擁有虛擬助手,2023年這一份額將增長至90%。圍繞虛擬助手的爭奪,未來還將更加激烈。

  手機搭載虛擬助手漸成標配

  “我忘了是在哪天請客來著,幫我查找一下。”7月18日,華為nova3系列發布會上,主講人話音剛落,手機相冊列表就自動顯示了所需要查找的照片。

  拍照多了,如何管理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針對這一點,一些手機已經想到了解決方案——查找時隻需語音“問一問”,它就能在系統內置的圖庫中,根據地點、內容的不同,輕鬆找到想要的照片。

  7月30日,小米8透明版正式上市,讓外界期待的是,這款手機也加入了人工智能語音助手“小愛同學”,雖然相較於三星Bixby、蘋果Siri這些一線陣營的人工智能還有些差距,但查天氣、定鬧鐘等簡單操作是難不住它。

  而三星Bixby助手在功能上更為強大。“給我發送100元紅包給小明。”三星Bixby助手可以自己找到聯系人,填寫金額,而手機用戶隻需要最后確認發送,它的出現將人和機器的交互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今年以來,這款虛擬助手已適配更多機型,未來的適配並不局限於自身的設備,更多家電智能設備也都會用上。

  甚至一些廉價版手機也開始搭載虛擬助手功能。最近,鬆下在印度推出Eluga A3和A3 Pro手機,兩款折合人民幣約千元左右的手機都安裝虛擬助手Arbo,據鬆下方面介紹,它可以觀察用戶的行為,根據行為提示用戶。無論做什麼事用戶不必設置鬧鈴和通知。

  不只是手機硬件廠商逐步把虛擬助手當成標配,互聯網巨頭也瞄准了這個領域,並施展各自的平台優勢,紛紛摩拳擦掌。百度發布“度秘”,嘗試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如餐飲預訂、電影票購買、寵物美容等服務都可以通過“度秘”完成﹔阿裡巴巴通過支付寶平台“入駐”三個雲客服機器人,24小時在線解答用戶疑問,還可以教用戶余額寶如何賺錢﹔騰訊也不甘落后,其微信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微”也將上線,可為用戶進行圖像處理、匹配交友信息等。一批諸如“悠悠小秘”“V助理”“助理來也”等基於互聯網平台的虛擬助手功能和應用,涌入AI市場,讓手機桌面的競爭更加激烈。

  市場份額與國際巨頭有較大差距

  與國產手機開始拓展虛擬助手這塊領域不同,國外巨頭早已布局多年。目前,蘋果的Siri和Google Now已成為智能手機上使用最為廣泛的虛擬助手。

  早在2011年,蘋果率先推出Siri,引領了語音助手風潮。三年前,亞馬遜推出了基於Alexa的智能音箱Echo,引發新一輪的“跑馬圈地”運動。蘋果奮起反擊,也在去年6月份推出了同類產品HomePod,並在當年年底之前開售。

  參與角逐的各巨頭各顯神通。蘋果、谷歌和三星電子在智能手機領域佔據主導,其擁有覆蓋面廣,數量龐大的用戶數據來培訓其虛擬助手。微軟的虛擬助手不僅運行在Windows 10的計算機上,還借助中國互聯網公司和手機公司的力量開拓市場。

  虛擬助手的市場格局已經初顯。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發布報告,該報告跟蹤並預測全球智能手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銷售情況,數據顯示,谷歌助手以50%的份額成為全球第一大虛擬助手產品,其次是蘋果的Siri,約佔市場份額的三成。

  今年1月,蘋果宣布其語音助手Siri已在超5億部設備上被使用,“它已經積累了豐富的音樂知識,並了解了你的喜好和品味”。

  盡管目前國產份額還不高,但成長潛力驚人。Strategy Analytics高級分析師Ville-Petteri Ukonaho指出:“增長最快的虛擬助手來自中國,百度的度秘正在快速搶佔份額,有望在未來幾年超過蘋果升至第二位。”

  “度秘”(duer)於2015年9月推出,在當時的發布會上,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演示了使用語音控制度秘買電影票、找寵物美容、在餐館訂座、Uber叫車等服務。

  未來應用場景和載體亟待拓展

  盡管虛擬助手在巨頭們的眼裡佔有非常重要的一席,然而,與智能音箱的戰火相似,虛擬助手真正要走進日常生活中,恐怕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用戶還沒有真正習慣於它的存在。

  支撐虛擬助手變得“更智能”,不僅僅需要語音交互技術,還需要考慮多個問題。不管Siri還是“小冰”,目前多還停留在“聊天工具”“賣萌工具”的階段﹔“度秘”“雲客服”等,也還處於摸索服務中。

  首先需要有足夠多的場景和載體。盡管目前最方便的人機交互載體依然是手機,但在萬物互聯時代,不管是智能手表還是智能車載產品,都需要相互連接,甚至還需要一塊屏幕為語音提供協助和引導作用,同時,廣泛接入出行、旅游、醫療等各類服務,覆蓋與人們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才能提供的生活服務場景越多,才能越“懂用戶”。

  更為關鍵的是,虛擬助手到底應該提供怎樣的服務,才能直擊用戶“痛點”?在目前的使用場景下,多局限在信息查詢、叫車、社交互動等,但這些功能的替代方式非常簡便,例如隻需要打開手機屏幕首頁,點擊“天氣”一欄就能很快查詢。

  對此,有企業提出,虛擬助手理想的狀態是,當用戶感覺到天氣很冷時,虛擬助手可以自動幫助自己調溫度,真正完成某個任務,而非只是給出一個查詢問題的答案。

  與任何一個處於早期發展的行業一樣,虛擬助手也在不斷學習和發展,融入新功能,而更廣泛的軟件生態系統只是剛剛開始的一種創新,與這些早期的擔憂相比,都會在不斷更新迭代中被順利解決。

(責編:趙超、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