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手機APP隱私侵權成家常便飯 加強執法管住“考慮不周”

杜峰
2018年07月19日08:48 | 來源:通信信息報
小字號
原標題:手機APP隱私侵權成家常便飯 加強執法管住“考慮不周”

  移動互聯網時代,個人隱私保護成為經久不衰的話題。前段時間,一款問世不久的全面屏手機vivo NEX,成了網友口中的“流氓軟件鑒別神器”,原來有手機用戶在使用某些APP時,盡管沒有使用攝像功能,但前置攝像頭卻還是自動升起,停留一會之后又自動縮回去。最終証實,這是虛驚一場,不過也再次帶出了一個老問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隱私保護,守護隱私安全刻不容緩。

  手機APP隱私權限頻越界

  近日,有網友反映在vivo NEX手機上使用QQ瀏覽器打開某些網頁時,會引起攝像頭緩緩彈出,還有用戶發現,在vivo NEX手機上使用百度輸入法時,若打開手機自帶的瀏覽器搜索功能,在沒有其他操作的情況下,手機頂部會顯示“百度輸入法正在錄音”,並提示用戶是否要禁止該APP。網友懷疑,出現手機自動啟動拍照或錄音功能,疑似APP進行了偷拍偷錄,獲取用戶隱私信息。針對用戶的反映,相關APP開發商都做出了回應,百度輸入法回應稱,是因為在場景化語音以及語音面板使用場景中,百度輸入法做了語音麥克風預熱的優化,目的是加快語音啟動速度,解決之前用戶反饋的語音識別丟字問題。

  雖然是誤會一場,但流氓軟件肆無忌憚地採集用戶諸如地理信息、通訊錄等的各種敏感數據,早已讓人感覺恐慌。騰訊社會研究中心與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曾聯合發布《2017年度網絡隱私安全及網絡欺詐行為分析報告》,通過對1129款手機APP獲取手機用戶隱私權限情況的統計,評估移動端隱私安全性。隱私安全測試結果顯示,2017年下半年,852個安卓手機App中,有98.5%都要獲取用戶隱私權限。北京晨報記者曾親身體驗,下載了30多個APP,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APP要求獲取定位權限。

  打開某些手機APP時,手機APP類別繁多的“自動勾選協議”“用戶登錄即同意授權”“濫採用戶個人信息”等“套路操作”,都是用戶知情權“被同意”從而導致隱私權受損的現實典型。業內人士介紹,大多APP都有獲取精確位置的權限,由GPS定位可精確到10米。各開發企業給出的理由是需要進行一系列社交模塊建設,但在實際操作中,實現社交功能隻需獲取大致位置權限即可,根本無需GPS精確定位。

  用戶隱私有“利”可圖

  APP廣泛應用是數字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手機用戶在享受信息化生活帶來的便利的同時,個人隱私也面臨著被泄露的風險。

  “簡單來說,竊取用戶信息和金錢都有關系。”不管是將用戶隱私用於變現、研發還是推廣,說到底都是為了一個“利”字。有些企業企業為了盡可能多的謀利,會想盡一切辦法“獲取”用戶的個人信息。曾在廣東某應用開發機構任研發工程師的胡建表示,“對於一些中小規模的應用開發企業來說,盈利的思路還是太短視。”很多企業之所以要收集與應用沒有任何聯系的用戶信息,為的只是要出售用戶資料,獲得可觀的額外收益,而且這些數據很少會進行脫敏處理。

  據新華視點報道,近日,山東警方破獲一起特大特大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共抓獲犯罪嫌疑人57名,打掉涉案公司11家,號稱大數據行業第一股的數據堂,日均盜取公民個人信息1億3000萬余條,數據堂在8個月時間內,累計傳輸數據壓縮后約為4000G,讓人觸目驚心。

  捍衛隱私需多管齊下

  有律師認為,一些手機APP要求取得與自身業務沒有任何關聯性的用戶信息授權,屬於惡意取得授權,解決這一問題的核心關鍵,在於個人信息保護法律法規的進一步完善。2018年5月25日,歐盟新數據保護法規——《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正式開始生效。GDPR是迄今為止覆蓋面最廣、監管最嚴格的關於個人隱私和數據安全的法規。這部新法規將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為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利用流程劃出明確紅線,一旦發生嚴重違法的數據處理行為,最高可處以2000萬歐元或是上一財年全球營業額4%的巨額罰款。值得借鑒。

  在國家層面盡快出台專項立法、不斷加大懲處力度的同時,互聯網商家也應擯棄“唯利益論”的認知、將社會責任擺在首位,隻有全社會線上線下共建共立、相互作用,才是為公民個人隱私織就一張堅固“防護網”。

(責編:趙超、楊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