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運營商又“偷跑流量”?優化計費方式或紓解用戶質疑

鄭梅雲
2018年06月08日09:01 | 來源:通信信息報
小字號
原標題:運營商又“偷跑流量”?優化計費方式或紓解用戶質疑

  運營商再因流量偷跑質疑被推上風口浪尖。1個G挺不過15天、手機流量“非正常消耗”成通病、不限流量不應只是廣告詞、手機流量“越跑越快”不能是一筆糊涂賬……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運營商有偷流量的嫌疑。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關於流量偷跑的質疑一直存在,不少專家也都做出過相關解讀,諸如惡意APP才是“元凶”、用戶使用習慣不當等。但為何運營商總是成為眾矢之的?流量越來越便宜,為何卻越來越不禁用?運營商該如何紓解用戶質疑?

  運營商再被質疑偷流量

  近來,“偷跑流量”再成網絡熱詞。

  據《經濟參考報》報道稱,“原本1個G夠用一個月,如今卻挺不過15天。”眾多用戶的反饋,流量過度消耗、運營商流量計費方式不夠完善等現象確實存在,已成為通信資費降低的一大掣肘。

  在網上的“吐槽貼”中,一位杭州網友“益田”稱,自己平時的流量基本在一個月2GB上下,前兩個月特意換了個3GB的套餐,沒想到當月才20日流量就用完了﹔於是臨時加了兩個1GB流量包,幾天后又接到短信,說流量用完了。而網友“麥卡倫”則表示,他的手機有時一秒鐘就用掉了二三百兆流量﹔向運營商投訴后,客服人員返還了部分流量,但稱責任應歸咎於用戶的手機。

  手機流量“非正常消耗”成通病、不限流量不應只是廣告詞、手機流量“越跑越快”不能是一筆糊涂賬……一時間,運營商再因流量偷跑質疑被推上風口浪尖。輿論幾乎一邊倒地認為,作為移動數據業務價值鏈的主導方,運營商通過偷跑用戶流量,在技術上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在利益驅動下難免偷流量。

  運營商偷流量是誤解

  手機流量“越跑越快”,真的是被運營商偷了嗎?

  對此,電信行業分析師付亮認為,運營商修改用戶流量數據或許得不償失,假設運營商要“黑”用戶的流量,其改造系統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偷流量帶來的收入要更多。

  而為驗証運營商對流量測算的准確性,浙江省質監局和浙江省計量科學研究院進行的通信流量檢測試驗結果顯示,在三台多制式無線通信上網流量監測器中隨機插入三大運營商SIM卡,下載同一文件,重復測試數為10次,流量檢測數據偏差值均為0.1%至0.15%。從檢測結果對比來看,與運營商提供的流量統計幾乎沒有區別,因此運營商調整計算方式“偷流量”的說法並不成立。

  可見,運營商偷流量,實際上是很大的誤解。

  那麼,面對質疑運營商為何百口莫辯?難道無法提供手機流量的精准詳單?對此,有運營商技術人員表示,運營商流量的統計是通過IP和URL來統計,而不是計算哪個應用程序進行了上網操作。如果向用戶展示這些訪問的IP和URL,其數據量極其龐大,對於查看是哪個應用或操作導致流量異常的意義不大。

  只是,在運營商各項優惠措施推行后,不少用戶卻感覺手機流量“越跑越快”,通信資費支出不降反升,確實讓人費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其一,惡意APP或是“元凶”。資費消耗類惡意程序主要通過私下撥打電話、發短信、頻繁聯網等方式耗費用戶的流量和話費,是用戶較難察覺的一種惡意行為。

  其二,用戶使用習慣也是主因。網民“趙子明”表示,由於流量使用習慣逐漸形成,用戶頻繁打開數據服務,導致流量消耗明顯增加﹔另一方面,很多手機應用為及時提醒用戶更新和推送各類消息,會選擇自動連接網絡並進行更新,流量也會悄無聲息“被消耗”。

  其三,4G速度更快。隨著4G手機普及,網速有了質的飛躍。原來轉半天打不開的視頻圖片可能一下就打開了,原本1個G流量夠用一個月,現在或許隻夠看一部高清電影,流量消耗自然成倍增加。

  優化流量計費方式勢在必行

  在網速提升、網絡覆蓋面擴大的背景下,用戶流量越用越多已是必然趨勢。解決手機流量“越跑越快”問題、提升用戶降費“獲得感”成為必考題。

  那麼,運營商要如何紓解用戶質疑?一方面,要合理有力地發聲,為自己正名。另一方面,應形成優化的流量計費方式,增加流量消費透明度,解決當下用戶流量使用“痛點”。此外,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對用戶出現流量異常的情況及時進行告知,對惡意軟件進行封殺和阻攔,幫助用戶做好流量監控。

  當然,流量耗費關鍵在使用方法,用戶也該有所行動。網民不妨學習一些防止流量偷跑的小技巧,比如,取消不必要應用的自啟動、關閉軟件自動更新及推送功能或選擇“僅在WiFi條件下更新”等。

(責編:趙超、畢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