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基站很環保 消除誤解最重要

編者按:從紙質閱讀到網上沖浪,從實體商店到網上購物,從微服私訪到網絡問政……互聯網在中國的迅猛發展,徹底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到哪都能打電話,處處都可以上網!通信基站是手機用戶之間和無線網路信息傳遞的樞紐,而信息的承載方式就是電磁波,也就是通常所稱的“電磁輻射”。通信基站作為重要的信息基礎設施,正在發展成為繼水、電、氣、交通之后的第五大公共基礎設施,已和社會的發展緊密相扣,不可分割。近年來,由於人們日益重視健康養生也引發了一些偽科學問題,如一些電視節目或網絡帖子有意無意間夸大“看不見摸不著”的電磁輻射,使公眾對電磁輻射產生畏懼心理,甚至“談輻射而色變”。尤其是近年隨著我國4G基站更密集地大規模建設,更加重了公眾對於電磁輻射的恐慌,阻撓通信鐵塔基站建設或要求拆除基站的事件時有發生,有的人還因惡意破壞通信基站遭到刑拘。通信基站選址難、建設難、保有難,直接導致基站覆蓋率不足。4G 業務推出以來,信號不穩、網速不快是用戶體驗不佳和投訴的一個突出問題。廣告中宣傳的“極速體驗”不時遇到“龜速現實”。有的人要拆,有的人要建,人人都想手機信號好,可誰都不願意通信基站建在自己家附近,讓通信鐵塔基站建設陷入兩難境地。通信鐵塔基站建設受阻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和諧與移動通信業的發展,也直接制約了國家“寬帶中國”、“互聯網 +”戰略在滁州的實施和“智慧滁州”建設的推進。
為幫助群眾正確認識通信基站輻射問題,本報特意採訪了國內輸變電及廣電通訊類權威專家、安徽省電磁輻射類專家庫成員方振峰,為大家揭開通信基站電磁輻射的真相。
記者:什麼是電磁波?
方振峰:電場和磁場的交互變化產生電磁波,電磁波向空中發射或匯聚的現象,叫電磁輻射。電磁輻射是指由空間共同移送的電能量和磁能量所組成,而該能量是由電荷移動所產生。無線電波用於通信等;微波用於微波爐;紅外線用於遙控、熱成像儀、紅外制導導彈等; 紫外線用於醫用消毒,驗証假鈔,測量距離,工程上的探傷等;X射線用於CT照相;伽瑪射線用於治療等。
記者:講到電磁波必然要涉及輻射,輻射是如何產生的?電磁輻射與電離輻射有何區別?
方振峰: 輻射是指以電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圍空間或物質發射並在其中傳播的能量的統稱,一般分為電離輻射和電磁輻射。
輻射是個中性詞,任何溫度高於絕對零度以上物體都會產生輻射。從穿越星系而來的宇宙射線、核電站的核燃料到家裡的花崗岩地磚,從醫院的X光機到太陽光,從手機、微波爐、高壓線到電視台廣播台的信號塔,我們的世界裡充滿了各種各樣的輻射。
電離輻射通常又稱放射性,是一切能引起物質電離的輻射總稱,其種類很多,高速帶電粒子有α粒子、β粒子、質子等,不帶電粒子有中子以及X射線、γ射線等。
電磁輻射是指由空間共同移送的電能量和磁能量所組成,而該能量是由電荷移動所產生。
其實人類一直都生活在電磁輻射環境中,因為地球本身就是一個大磁場,它表面的熱輻射和雷電都可以產生電磁輻射,電磁輻射雖然普遍存在,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安全的,如果接受極其過量的電磁輻射才會造成電磁輻射污染。
記者:近年來,部分群眾對於基站輻射有“恐慌情結”,移動通信基站是否會帶來輻射污染?是否會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危害?
方振峰:通信基站的輻射並不危害公眾健康。為了規范電磁輻射可能對公眾造成的影響,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組織和國家都制定了嚴謹的電磁輻射標准。縱觀全球,我國是電磁輻射標准最為嚴格的國家之一,目前我國執行的國家標准《電磁環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遠遠低於國際標准限值。相較而言澳大利亞的電磁輻射標准是我國的5倍,國際非電離輻射委員會、歐洲電子技術標准委員會所規定的標准是我國標准的22.5倍,日本和美國的標准是我國的25倍。
基站在試運行階段都進行環境影響測量,從目前掌握的基站的測量數據分析,基站的的輻射影響輕微,對周邊公眾經常活動區域的輻射值通常在2微瓦每平方厘米以下的水平,遠遠小於40微瓦每平方厘米的國家標准,基站輻射根本不足以構成輻射污染。
記者:是不是基站的密度越大,輻射越大?
方振峰:手機的輻射強度與基站信號強度密切相關,離基站越遠,基站信號就越弱,手機發射的功率會越大。基站的密度越大,手機接收的信號越強,手機的輻射也相應減少。在中國環境電磁學開拓者高攸綱先生主編的《移動通信電磁輻射》一書中已經算明白了,而且結論很明確:“移動通信基站密度越高,每個基站的電磁輻射強度越低﹔手機距離移動通信基站越近,手機在使用過程中對通話者的電磁輻射量越低。”測試結果顯示,手機信號強度顯示“一格”時,手機發送功率在1瓦以上﹔信號強度顯示“五格”時,發送功率隻有0.1瓦左右。
記者:很多辦公樓宇在樓頂上安裝了通信基站。是不是樓裡面的電磁輻射特別大、而且頂樓尤其大?
方振峰:基站的電磁輻射主要來自於天線。而天線是有方向性的,傳播信號基本是水平方向發射,而不是垂直方向。所以位於基站之下的建筑物恰好位於盲區,基站正下方輻射最小。再加上建筑材料的阻隔,電磁輻射的衰減非常大。根據北京市輻射安全技術中心電磁環境室的實地檢測,在樓頂距離3G天線不足10米的位置,檢測到的輻射值是2.1微瓦/平方厘米,比某些家用電器產生的輻射值還小。隨后在建筑物頂層進行的監測顯示,電磁輻射為0.22微瓦/平方厘米,是非常安全的。目前國內很多城市已率先開放政府大樓,在樓頂上安裝基站。
記者:小區內是否不應該建設基站?架設時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方振峰: 根據目前無線網絡的覆蓋特征及容量需求,在人口密集的城區基站平均間距應達到150-300米左右,且基站布局均勻才能保証良好的信號覆蓋質量。居民小區是用戶集中、通信需求旺盛且建筑物阻擋嚴重的區域,為保証良好的通信服務質量,基站應建設在符合規劃設計的合適位置。對規模較大的居民小區,如基站建設在小區以外,則距離基站100米以外的部分室內區域,用戶就會出現呼叫困難,並頻繁進行網絡質量投訴。因此,為了保証給用戶提供良好的服務,在網絡規劃中,在居民小區內部建設基站是必要的。其實基站離家裡太遠,反而會加大輻射。由於基站太遠,手機需要加大功率發射,導致手機一直在高功率發射。如果基站較近,手機接收到的信號較強,發射時就會降低發生功率,從而也會降低輻射。因此,基站的布局要合理,不宜太遠,基站保持一定的密度會降低手機對人體的輻射。
記者:既然通信基站輻射不大,老百姓為什麼會反對呢?
方振峰:這主要是許多百姓對通信基站不了解、“談磁色變”心理引起的,同時也與基站建設方、使用方及環保部門與公眾的溝通不夠有關,不溝通產生了不信任,導致市民不約而同地反對,大家對基站的心理恐慌遠大於輻射實際對身體造成的影響。建議鐵塔公司和電信企業要進一步加大對電磁輻射及通信基礎設施保護的宣傳力度,消除群眾疑慮,推進通信設施保護,以事實說話,相信廣大百姓還是能夠接受的。環保、宣傳部門(網宣)做好協調保障工作,積極引導群眾支持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防止因對電磁輻射誤解而阻撓正常施工及破壞信息基礎設施。
同時,作為輿論導向的媒體,也應該在了解相關專業背景的前提下多作實事求是的報道,不加了解地片面性、誤導性甚至是歪曲性報道隻會引發不必要的社會恐慌,甚至帶來更多不必要的負面效應。
讓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共建和諧社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