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
人民網>>人民網通信頻道>>正文

“心願眾籌”讓朋友圈陷入“公地悲劇”

“想練字,求眾籌一支派克筆,是真愛的支持一下,1塊不嫌少,100塊不嫌多”…
2015年11月09日08:43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心願眾籌”讓朋友圈陷入“公地悲劇”

  “想練字,求眾籌一支派克筆,是真愛的支持一下,1塊不嫌少,100塊不嫌多”、“想去東南亞,紅包換明信片哦,包多少錢大家看著辦”、“眾籌看場演唱會,現場視頻發給大家看”、“要過生日了,想給自己買個生日禮物,望得到大家支持”。朋友圈裡由朋友發起的“眾籌帖”,引發社會關注。(11月8日《北京晨報》)

  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有句名言,“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在社會原子化、利益碎片化和人際關系干燥化的當下,陌生人社會不僅缺乏人情味,也讓人們在需要關心、幫助的時候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的社會支持。微信朋友圈在本質上是一個以信任為紐帶的熟人社會網絡,有助於健全人們的社會支持、建構精神家園,加強社會互動。

  然而,在工具理性的裹挾下,朋友圈被利用很難說不是一種必然。無論是屢見不鮮的拉票,還是索要紅包,抑或“心願眾籌”,朋友圈的開放性和公共性,讓缺乏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的人們找到了利益變現的路徑。當朋友圈被竭澤而漁,難免會損傷“第三家園”的功能,讓一些人產生了“遠離朋友圈”的利益訴求。

  “心願眾籌”通過聚沙成塔、眾人拾柴的方式來幫助他人走出困境,這原本是一條民間慈善和社會公益的重要渠道。隻不過,打著“心願眾籌”的旗號卻只是為了滿足個人的消費欲望,這樣的做法即使能夠在短期內成功套現,卻不可避免會對熟人社會網絡帶來損傷——“心願眾籌”對於發起人來說本小利大,對於朋友圈的熟人來說則是一種“道德綁架”。

  無論是覺得有意思、給予支持,還是“礙於面子”意思一下,抑或淡漠地視而不見,在一個多元、異質的時代,對於同樣的“心願眾籌”,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理解與需要。為發起者個性化的消費需求買單,顯然偏離了“心願眾籌”扶危濟困的本義。

  健全困難群體的社會支持,讓他們悲苦的人生多一些光亮和溫暖,需要多元、暢通的民間救濟渠道。可是,許多朋友圈上的“心願眾籌”,並不具有“等不及”、“傷不起”的焦急與迫切,而是為了盡快地滿足個人的消費欲望﹔原本應該自力更生的事情卻要別人來為此支付成本,這樣的“心願眾籌”會切割社會信任,加劇熟人之間的距離感和隔閡感。

  熟人社會網絡作為一種社會資本,不能“想消費就消費”﹔一旦任其陷入“公地悲劇”,最終受傷害的,還是我們自己。多一些換位思考,多一些自律意識和公共精神,才能避免朋友圈成為利益變現的平台。如果任由“心願眾籌”野蠻生長,情感關系工具化、利益化的大行其道,很可能會導致朋友圈有名無實。

 

(責編:孟哲、楊波)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